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与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总体格局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城中村”的改造成为各个城市都面临的迫切问题。据统计,到2008年底,南昌市共有165个城中村,由于区位差异和改造模式不同,使得南昌城中村的改造成为一个复杂的、艰难的问题。如何实现利益各方共赢,是南昌市“城中村”改造的关键所在。
本文以南昌市塘山镇的城市化为基点,通过走访调查,分析了“城中村”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城中村”的产生是城市化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和外来人口居住需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南昌市“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到政府、土地、村民及外来人口居住等多方面问题。
笔者依据塘山镇“城中村”的类型,分别从区位条件、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及收入结构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对塘山镇的两个不同类型的个案村——“永和村”、“青湖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两个个案村在南昌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当中的空间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特征做了较为细致的比较。
最后,文章在综合考虑政府、村民、村民集体委员会以及外来人口对“城中村”改造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发达城市“城中村”改造的一些经验模式,对南昌市“城中村”改造方案进行了初步定位,并就南昌“村改居”的改造模式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南昌市今后开展“城中村”改造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