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节点恶意行为防御的ICWN数据转发策略研究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g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断连接无线网络(Intermittently Connected Wireless Network,ICWN)是一种无需固定网络基础设施且能轻松部署的自组织网络,因此,其多应用于紧急通信建网及军事领域。节点间断连接的特征导致网络缺乏端到端的路径,参与节点只能借助彼此的相遇机会通过“存储-携带-转发”的方式实现通信,因而,该种通信模式决定了数据转发需要依靠多个协作节点共同完成。然而,网络中的节点能量和缓存资源较为稀缺,部分自私节点为了节省资源常常不协助数据转发。再者,网络中不乏恶意节点主动对网络进行攻击,严重破坏网络运行。为了避免非协作节点对数据转发的影响,本文对ICWN中带有恶意节点检测的安全数据转发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从网络特点和应用场景两方面介绍了ICWN的研究背景,接着分析了该网络目前的研究热点。然后,研究了带有信任管理和攻击检测的安全数据转发策略,进而,阐述了各类经典信任管理及攻击检测方法的关键问题和基本原理。其次,本文针对推荐信息的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可防御诽谤攻击的数据转发策略,利用交互列表的一致性探测出恶意推荐节点的数据伪造行为,进而,针对推荐信息之间的差异性,利用离群点检测方法过滤错误推荐信息,以准确地评估节点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以节点的相似度为依据挑选合适中继节点,实现数据的高效转发。数值对比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数据转发策略能够有效抵御节点的恶意推荐信息,同时提升数据投递率。再次,本文针对多节点所发起的联合攻击,提出了一种可检测共谋节点的数据转发策略,通过单向数据路径的闭环识别部分共谋节点,再利用K最邻近分类算法判断嫌疑节点的恶意性,进而,根据节点的剩余资源以及社交能力评估节点的转发能力,并以此作为挑选合适中继的依据。仿真对比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数据转发策略与同类型的算法相比能有效识别共谋节点,显著提升网络性能。最后,对本文工作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目标跟踪技术作为机器视觉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随着计算机硬件与算法理论的发展,目标跟踪技术在国防安全和民用安全监控领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研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SDN)成为目前网络发展的新趋势,得益于它能够对网络进行集中控制,集中控制能够带给网络管理者诸多好处,突破传统网络中亟需解决的问
随着通信、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已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生物医疗、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通过WSN获取完整且精确的感知数据是数据分析、应用决策的基本前提,然而由于环境因素以及传感器节点自身资源的局限性往往导致感知数据缺失,而现存的缺失数据重建算法大多基于单一数据属性或是仅考虑静态场景,均难以满足重建真实完备
目的:研究NUF-2基因表达下调对肝细胞癌的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选定HepG2、BEL-7404、SMMC-7721、BEL-7402四种肝癌细胞株与正常肝细胞株HL-7702为研究目标,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验NUF-2在上述细胞中的表达情况;2.挑选NUF-2高表达的肝癌细胞株,通过RNA干扰技术构建抑制NUF-2基因表达的慢病毒载体;3.用慢病毒感染选定
由于采用优化的原型滤波响应,滤波器组多载波(Filter Bank Based Multicarrier,FBMC)的根本优点在于其优秀的频谱密度集中(或等价为旁瓣抑制)特性。由于对用户的同步要求较低,FBMC对于一些异步多用户场景非常有吸引力,如蜂窝系统的上行传输和感知无线电。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分析并推导了FBMC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对FBMC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同步技术、信道估计和峰均比(Pe
密集异构网络作为5G系统的关键使能技术之一,可有效提高网络容量与数据传输速率。然而,随着SBSs的大规模密集部署,密集异构网络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与实现必须克服各种技术难
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候选关键技术,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由于高频谱效率和低发射功耗等优势,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大规模
传统封闭的网络体系被软件定义网络的分层思想解耦为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和应用平面,网络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在逻辑上得到了实现。集中管控的机制和开放的编程接口增加了SDN管理
作为物联网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机器与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能够借助无处不在的移动通信网络,无需在人的参与和干扰下实现各种数据测量和采集,完成全自动化的信
目的:检测VEGF-C蛋白在鼻咽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VEGF-C对人淋巴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分析VEGF-C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鼻咽癌淋巴转移的机制,为鼻咽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