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是一篇作家论,研究对象是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论文第一部分论述刘心武的创作历程.文章认为,刘心武的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3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时的刘心武,以大胆的勇气,面对民众直接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来选取题材,得"伤痕文学"的"风气之先",是与主流社会合拍共振的时期.第二阶段为1984年至1989年.这一时期,伴随着文学观念的变化,刘心武作品的政治热情明显降温,作家的民间立场突显,对作品的艺术性有了更高的追求.代表作《钟鼓楼》等显示出,他已从"问题小说"转向对人生和人性的探索,创作题材明显扩大,他所坚持的现实主义也有了新的深度.第三阶段为1990年以后的创作.这一时期刘心武彻底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小说虽然仍旧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已看不出明显的社会针对性,而是更加重视写"人",并将批判"国民性"的题旨进一步引向深入.同时,创作体裁进一步扩展,小说之外,还写了大量散文随笔,并且涉足"红学"研究,探讨文学理论问题,完全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论文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刘心武的创作特色.首先论述刘心武的思想特色.由《班主任》而成名的刘心武,虽然经历了由"中心"走向"边缘"的历程,但他的创作,始终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功能.这一特色主要体现在针砭时政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方面.体现在艺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小说的结构艺术和"京味"风格.文章以《钟鼓楼》、《风过耳》等四个长篇为例,分析了刘心武小说在结构上所体现出来的"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他灵活驾驭小说结构艺术的深厚功力.文章认为,刘心武小说京味风格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北京地域风物、民情风俗的描写和北京口语方言的运用.这是构成刘心武小说艺术风格的主要因素.论文的第三部分论述了刘心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刘心武的文学史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刘心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并且是新时期文学发展中"贯穿型"作家,他的存在,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刘心武是活跃于当代文坛"京味"作家群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对老舍所开创的"京味"文学风格有继承有发展.第三,在当代作家中,刘心武又是为数不多的"学者型"作家之一.在从事小说创作的同时,还从事"红学"研究,探索文学理论问题,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