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的一生当中许多初次发生的事件都对其生活状态、身体状况、及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人口学领域中,各种初次事件的研究如:育龄妇女的月经初潮年龄、初婚年龄、初育年龄等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但是,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和资料,关于育龄妇女初次避孕年龄的学术研究还十分有限。虽然育龄妇女的初次避孕与月经初潮、初婚、初育不同,不是育龄妇女一生中的标志性事件,但初次避孕也直接关系到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育状况。同时计划生育在我国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育龄妇女初次避孕年龄的研究不仅对育龄妇女自身的生殖健康状况有指导意义,还能为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提供相应的参考,使他们通过对育龄妇女初次避孕时间和初婚初次避孕间隔的了解来总结判断出我国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的趋势,从而在今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工作,从而引导育龄妇女形成合理的生育意愿。 检索近十年来的文献,没有检索到对我国育龄妇女初次避孕年龄及其影响因素的全面、系统地进行分析的文章。以往关于初次避孕状况的研究大多都是关于避孕时所使用避孕方法研究,而初次避孕的年龄和时间作为反映育龄妇女避孕状况和生殖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很少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主要原因就是以往调查数据的有限性使得不具备对此问题研究的可能性。因此,笔者在获得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的数据后认为有必要对初次避孕年龄和时间做一次深入的系统分析,从而填补对于初次避孕研究的空白。 通过对上面文献的讨论,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育龄妇女避孕方法的研究较丰富,而对初次避孕时间的研究还很少。同时研究中只是对育龄妇女首次避孕时间的单因素描述统计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利用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的数据,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育龄妇女的初次避孕年龄、时间、和避孕方法作一次全面系统地描述统计分析,使分析能够反映出我国已婚育龄妇女初次避孕的基本情况,同时使用多元比例风险模型就已婚育龄妇女的平均初次避孕时间的影响因素作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多元比例风险分析将逐层纳入育龄妇女的基本特征变量、丈夫的基本特征变量、丈夫的态度变量和省级变量及村级社区变量,分别探讨在控制其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各变量对育龄妇女的平均初次避孕时间的净影响程度和方向。 通过对已婚妇女初次避孕年龄的描述性比较分析和对初次避孕年龄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我国已婚育龄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05岁;平均初次避孕年龄为25.24岁;平均间隔(平均避孕婚龄)为3.19年。育龄妇女初次避孕主要集中在第一次怀孕后到第三次怀孕前。不同特征(民族、居住地、教育程度、初婚年代、地区)育龄妇女的初次避孕年龄稍有差别,但差别不是很大。育龄妇女初婚和初次避孕的间隔也因育龄妇女的各自特征有所差异,且差异比较明显,但这些差异主要是由育龄妇女的初婚年龄的差异造成的,而非是由初次避孕年龄的差异造成的。我国已婚育龄妇女初次避孕大多使用宫内节育器和绝育。从多元风险模型的回归结果上看,育龄妇女及其丈夫的基本特征变量均对育龄妇女的平均初次避孕年龄有所影响,同时丈夫的态度变量、省级计划生育水平变量和村级社区变量均是影响育龄妇女初次避孕年龄的显著因素。基本规律是汉族的、教育程度月低、城市的、东部地区的、丈夫未参加过培训、丈夫谈论过避孕、计生政策水平较高、平均收入越高的育龄妇女初次避孕年龄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