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瑞利面波层析成像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abobo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了亚洲、欧洲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台网113个数字地震台,搜集了40°W~180°E,40°S~80°N范围内近万个地震事件,并从中挑选出1982~2005年间的震级绝大部分都在5.0~7.0之间,震源深度小于100km的1700余个事件。经过筛选,共得到周期在8~400s之间9980余条质量较高的瑞利面波频散曲线进行面波频散层析成像,获得了该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并对成像结果进行了分析。 高分辨率速度层析成像结果表明: 1.在深度20km至40km处,欧亚大陆相对海洋显示为低速。 2.从上地壳到7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均为高速分布,西部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极低速分布。沿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有一条十分清晰的速度分界线。自地中海经土耳其、伊朗、喜马拉雅山到缅甸、印尼群岛的特提斯汇聚碰撞带,显示为低速异常链。 3.在深度100km至150km处,欧亚大陆西部及北部显著高于东亚及东南亚,以及西太平洋边缘海,欧亚大陆东部地区和西太平洋边缘海出现大范围的低速异常。 4.从85km至250km深,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自北向南显示出一条宽约2500~4000km,长约8000km的巨型低速异常带。沿日本伊豆、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海沟出现高速异常带。
其他文献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在地震勘探的资料处理解释中,如果只使用走时反演不能够很好地解释复杂的地震地质现象.又由于波形拟合反演巨大的计算量,使它的通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数字地震记录具有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易于与计算机联接处理等优点,一经出现,世界各国无不竟相发展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从而使地震学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进入全
含油气盆地的分析贯穿于整个油气勘探的全过程,而盆地数学模拟方法则是盆地分析实现现代化数字化的重要手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相对于油气勘探发展的需要,盆地模拟的理论和
地震分辨率问题己经研究很久了。但是,多数论文作者仅局限于垂向分辨率的研究与单个地震道垂向分辨率提高上。由于对垂向分辨率的研究是在时间域进行的,因此也被称为时间分辨率
青藏高原目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造山带,与地球上其它区域相比,也是壳幔结构最为复杂、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带域之一。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和阿拉善
大地电磁测深法是以天然电磁场为场源来研究地球内部电性结构的‘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手段。由于其不需要人工场源,成本比较低廉,频带宽,勘探深度大,不受高阻层屏蔽,对低阻层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