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晋绥边区首府兴县为考察对象,以抗战期间两次村选(1941、1945)为线索,探讨乡村基层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文章在简要分析抗战前兴县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基础上,分1941年村选、1942-1944年乡村变动和1945年村选三个时期,着重分析抗日根据地巩固区乡村权力结构的嬗替过程."晋西事变"后,中共试图通过村选实现新旧政权的转化.在实际运行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乡村基层行政机构虽然完成了转化,但行政人员依然是以旧政权人员占主导.为改变这种状况和发动群众发展生产,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了劳模英雄选举运动,以劳模英雄领导乡村各项事业,由此乡村社会成长起新式权威人物——劳模精英.在1945年村选中,革命老区以变工组、纺织组为单位选举,这样就使劳模英雄们大量进入政权机构,实现了新旧权威的替换.乡村社会逐步形成了以劳模精英为基干的权力架构模式,传统权威逐步退出了乡村政治舞台,成为被统治阶级、专政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