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

来源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ko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监测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各参数指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2 Dimer,DD)的变化,探讨冠心病患者纤溶系统、凝血系统的改变,分析临床上不同分型的冠心病患者凝血功能,并且对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利用TEG来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进一步探讨TEG在目前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抗血小板治疗监测中的运用价值。  方法:  选取90例于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2014.01—2014.12住院拟诊冠心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三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30例;冠脉造影阴性组(30例)为对照组。分别监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2 Dimer,DD)、血栓弹力图的MA值( maximum amplitude,MA,描记图最大幅度)、K值(kinetics of clotdevelopment,k,血凝块形成时间)、R值(reaction time,R,凝血反应时间)、α角(coagulation time,α,描记图最大弧度曲线即作该条曲线的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监测出这些指标后,三组之间进行比较。对冠心病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血管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术后,根据TEG检测出的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不同,即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敏感性不同,将患者分为抗血小板药物反应正常组和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低下组,从而指导冠心病患者如何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结果:  在UAP组、AMI组所测得的纤维蛋白原(FIB)、D一二聚体(DD)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均升高(P=0.00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UAP组、AMI组与健康组对照组比较,血栓弹力图所测得的R值及K值均较小(P=0.026<0.05,P=0.00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A值、α角增大(P=0.007<0.05,P=0.001<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给予足够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对AMI组和UAP组及其重要。根据TEG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不同,我们可指导PCI术后患者个体化、合理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以及定期检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的效果,从而可以明显减少PCI术后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和缺血事件的再发生率。  结论:  第一: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亢进和纤溶系统激活,而且急性心梗较不稳定性心绞痛明显。  第二:TEG对PCI术后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的治疗监测及治疗效果有一定参考价值,指导患者经PCI术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合理用药。
其他文献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知与胆囊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是否存在内脏感知及胆囊收缩功能异常。 实验方法 直肠水囊容积初始阈值和紧迫
In this study,a C-Mn quenched steel tube was quickly tempered by induction heating,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ing temperature on its performance was stud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