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有必要建设一个健康有序的公民社会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公共生活领域是公民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实现公共福祉,围绕公共事务而展开的生活空间。人们围绕公共事务而进行的公共参与和公共交往活动便构成了一种公共生活。教育承担着为公民社会培育理性公共人的使命,在合理的公民教育课程之外,大学生社团活动是青年人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形式。研究尝试通过展现一个大学生社团的日常公共生活实践以及行动主体的相关感受和思考,来揭示这种自发自治的公共群体组织及其社会公共活动对于青年个体公共意识培养、公民品质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教育价值,同时剖析其中存在的弱化或异化公共性的因素,探究可能的出路。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背景介绍和事实呈现为主,以期为后面章节的分析展开奠定基础。首先第一章描述了A团队所在的J大学的公共生活整体样态,追溯A团队的成立背景和发展历程,同时介绍本研究者在该团队中的研究经历。接着第二章通过对A团队队员的公共参与以及公共交往的考察来具体呈现团队的公共生活样态,比如说公共参与的内容、队员的参与动机以及参与的状态,团队内部成员之间、团队与社会公众以及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公共交往;接下来第二部分,也就是第三章则在前面所呈现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分析A团队公共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例如团队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公共价值和公民教育意义、团队相对良好的自治环境和社团内部的民主条件。最后一部分是第四章,该部分是对团队的公共生活问题的分析和出路探索,比如团队成员“做事”却不“参与”、“个体性意见”在“团队一致性”中的淹没使得队员参与的主体性价值得不到实现、团队的“家文化”理念对公共精神的影响和片面“正能量传播”的理性困境、队员对政治参与的误解等。笔者对于这些问题出路的探寻主要进行了理论上的追问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社团(尤其是社会服务型社团)服务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的行动是具有公共价值的公民行动,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扮演着公共人的角色,但是其公共人意识还有待培养,良好的公民品质还有待进一步养成。这主要表现在参与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参与过程中公共理性的缺失,一定程度的政治疏离等。当然这些阻碍性因素有其社会环境(制度)原因,但这些有价值的公共参与和公共交往仍然需要学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平台并加以引导。如何培育理性的、具有反思和批判精神的公共人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现实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