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中的主体、关系模式与制度分析——基于治理场域的视角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不断推进,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峻,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拥堵不但直接降低了居民出行效率,而且对城市整体形象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各个地方政府针对交通拥堵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是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各大中心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早晚高峰期间车辆无法畅通行驶,反而出现扩散和程度加剧情形。治理成效不够显著的现状提醒,交通拥堵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仅通过某一个部门、某一种管理方式很难将其彻底解决,因此有必要对以往的交通拥堵治理进行审视,从新的视角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再思考,尝试提出可能的改进路径。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交通拥堵研究的不同阶段、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并汇总整理出中国当前交通拥堵问题特征和主要原因。基于以上问题笔者结合治理理论即在政府和市场失灵情形下通过多主体参与公共事务以解决传统权威危机和资源不足,融入场域理论为探讨公共治理问题提供分析框架,尝试通过治理场域视角对城市交通拥堵治理进行再审视,文章核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治理场域中的能动主体、治理场域的结构和场域运行的制度,紧密结合实际依次对交通治理场域中的主体及相互位置、主体间关系类型模式、场域内制度的规制型要素、规范性要素、文化——认知要素进行了讨论。并在文章结尾对全文进行总结:首先,政府掌握着权力与资源成为场域内最重要的主体,在日常的执法和处罚中具有权威性;其次,机动车数量众多,在明确的规则和强力的监管下更多地体现为被动接受管理;再次,协作合作的关系有利于治理目标和公共利益的实现,而主体间的冲突来源于场域中位置的交叉重叠,协商性权威和多方参与的治理理念影响着场域内主体资本的再分配,进而产生主体间位置的调适;然后,规制型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是场域内主体互动行为的依据,三者相互弥补、共同为场域运行提供制度保障;最后,根据结论从主体、结构和制度三个方面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治理提出了实践上的建议。
其他文献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推进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维护国家安全、
期刊
“《老人与海》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这是瑞典文学院对《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出席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他透露自己的阅读“书单”,其中特别提到了海明威和他的不朽著作《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这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海明威凭借《老
1984年7月,楼适夷重回故乡。那年由丁玲特邀,他到厦门参加丁玲作品研讨会,绕道来到故乡余姚。故园已经没有他的直系亲属,却到处有他的亲人。当年笔者有幸拜见这位文坛名宿,至今其音容笑貌宛在,他的殷殷乡情更是记忆犹深。  新文化运动的骁将  楼适夷与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郁达夫、胡愈之、杨贤江、阿英、林谈秋、应修人、冯雪峰等人关系密切。1933年9月,楼适夷在上海被追踪的特务逮捕,是鲁迅第一个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