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喇萨杏油田经过四十多年的注水开发,目前已全面进入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零散地分布于长期水驱后的油藏中。各种资料研究表明,大庆油田厚油层基本上层层见水,但是未水洗厚度比例仍占25%左右,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河道砂储层,占水驱剩余地质储量的70%左右,其中曲流河型砂体占一半以上。准确描述和识别厚油层层内,尤其是曲流河型砂体层内的剩余油,搞清层内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实现厚油层剩余油经济、有效开发,从而改善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水驱开发效果是摆在油田开发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涉及到喇萨杏油田长远发展和持续高效开发的关键问题。本文紧紧围绕喇萨杏油田曲流河型砂体剩余油分布模式这一主题,首先结合喇萨杏油田的实际情况,总结了曲流河型砂体储层构型分析的“模式预测,分级控制”这一基本方法。在精细地层对比的基础上,对萨北开发区北二西研究区萨Ⅱ1+2a、萨Ⅱ1+2b、萨Ⅱ7+8a、萨Ⅱ7+8b、葡I2a、葡I 2b及萨中开发区的北一区断东葡I2单元进行了曲流河型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解剖分析,确定了各单元单一河道、点坝砂体的分布,给出了点坝内部构型的具体参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曲流河型砂体层内数值模拟的困难,提出了一种曲流河型砂体建模数模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并在喇萨杏油田北一区断东典型区块进行了基于曲流河型砂体层内建筑结构的数值模拟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喇萨杏油田历年109口检查井886个水驱河道砂岩芯资料,本文研究了曲流河型砂体河道砂的水淹状况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对2000年后的32口检查井近200个河道砂逐层分析,综合分析了影响河道砂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及开发等因素,建立了剩余油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这些影响因素包括:沉积微相、平面接触关系、点坝内部侧积夹层、油层韵律特征等。同时,给出了现阶段曲流河型砂体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剩余油分布模式主要为遮挡控制型和砂体规模窄小型。在复合曲流带内剩余油的分布模式主要以各种遮挡型剩余油,包括废弃河道遮挡、河间砂遮挡、断层遮挡、河道边部变差部位遮挡、单一河道间界面遮挡、决口河道注采不完善等模式;在单一河道内点坝之间和点坝体内部剩余油分布模式有点坝间、垂直夹层倾向方向注水两种。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根据成因可分为层内局部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和层内变差部位型剩余油两种;根据存在形式可分为夹层控制型和韵律控制型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