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聚丙烯膜的亲和改性及固定金属离子亲和膜的制备和应用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87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用机械强度好、化学性能稳定的聚丙烯微孔平板膜和中空纤维膜作为基膜材料,采用等离子体技术,通过低温氧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和等离子体引发聚合的方法,在膜的表面接枝活性官能团,改变了膜表面的亲水性和结构,为亲和膜的制备创造了条件。选用金属离子作为亲和配基,制备了一系列亲和膜,研究了生物分子在亲和膜上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情况,并进行了生物体系的分离和纯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制了用于引发聚合过程的电容耦合等离子体放电装置,通过对放电装置结构的研究发现,比较理想的结构参数为:反应室直径为70mm,反应室长度为31cm,两块电极的位置应尽可以靠近。 采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对聚丙烯微孔平板膜表面进行了改性,由扫描电镜分析发现,经过氧等离子体处理后,膜表面发生了刻蚀现象,在低功率、短时间放电条件下,刻蚀仅发生在表层,未出现膜表层大分子成片剥落现象。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证明,在低温氧等离子体处理后的膜表面引入了醛基、羟基、羧基、羰基、酯基等极性基团,在引入的基团中—OH所占的比例最高。当等离子体放电功率在60~80w,放电时间为30~40min制备的亲和膜上,溶菌酶的吸附量最大。 考察了不同金属螯合亲和膜对溶菌酶吸附性能的影响。在Fe3+、Ni2+、Cu2+及Zn2+等四种金属螯合高子亲和膜中,Ni2+亲和膜对溶菌酶的吸附量最大,其次是Cu2+亲和膜,再次是Fe3+亲和膜,Zn2+亲和膜对溶菌酶的吸附效果最差。对亲和膜的重复使用结果表明,亲和膜的第一次吸—脱附量最高,第二次吸-脱附量明显下降,在以后几次中,吸—脱附量趋于稳定。 建立了叠合式平板亲和膜吸附生物分子的动力学模型,模拟计算了扩散系数、进料浓度、反应正向结合速率常数、膜厚、配基浓度以及流速对生物分子吸附穿透曲线的影响,并用文献数据进行了验证和比较。 研究了低温氧等离子体改性制备的中空纤维亲和膜对溶菌酶的静态等温吸附和动态等温吸附规律,并建立了中空纤维吸附动力学模型,对穿透曲线进行了关联,计算曲线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 中文摘要 * 采用等离子体引发聚合法,在微孔聚丙烯膜表面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再通过亚氨二乙酸钠偶联和铜离子蟹合,制备了铜离子亲和膜,考察了等离子体放电条件、单体浓度和接枝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用红外和XPS表征了处理前后膜结构的变化,并用制得的亲和膜进行了牛血清蛋白、凝血酶、尿素的吸附研究。 采用金属螫合亲和膜进行了混合酶和蛋壳膜中溶菌酶的分离和纯化,实验结果表明,亲和膜对熔菌酶的选择吸附性能良好,对葡萄糖氧化酶基本不吸附;考察了用亲和膜直接从蛋壳中分离提纯溶菌酶,通过正交实验,找出了最佳操作条件,在此条件下提取的溶菌酶纯度达到了17S00Ulmp。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NO是人体中一个血管舒张因子,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NO在抗平滑剂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黏附、抗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是由L-精氨
一般地讲,股票期权的实施包括赠予、授权、行权、出售四个关键环节。现在很多公司的赠予和授权是同时进行的,即在赠予的时候经营者同时就获得了期权,通常也是无偿的。为了简化分
近年来,在社会需求和无线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无线局域网技术正以势不可当的趋势向前发展。无线局域网的可移动性、布线容易、组网灵活及成本优势等特点,更是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但
地震速度研究是地下真实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等研究的基础。在海上井少的研究区,地震速度空间规律则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复杂的构造运动及沉积作用影响时,常用的速度研究方法难
美国书展:美国书展被誉为全球最大的英文书籍展示活动,是全美最大的年度书展,其前身是1947年创办的美国书商协会会议与贸易展销会,1996年更名为美国书展,每年5~6月召开,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oly(para-Phenylene Terephthalamide),PPTA)浆粕具有PPTA纤维许多优异的物理机械性能同时,有更强的复合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摩擦、密封、增强材料等领域。制备
21日龄SPF鸡以H120活疫苗进行点眼免疫1羽份,21d后再用鸡新支流三联灭活疫苗加强免疫,分别于免疫后28、45、60、75、90、120、150d定期采血监测HI抗体,并以IB强毒气管内注射攻毒
目的探讨针刺与推拿结合治疗失眠症。方法选取同期在焦作市中医院就诊的失眠症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