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容器用碳微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htyyu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级电容器,是化学电源家族中出现较晚的一位成员,它结合了传统静电容器的高功率和二次电池高能量的优点,具有比传统电容器更高的比电容,比二次电池更高的比功率。研究表明,高性能的超级电容器取决于高性能的电极材料,电极材料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葡萄糖为原料,通过水热处理、常温常压干燥及高温炭化等过程制备了碳微球(CMB),并将碳微球在浓HNO3中活化处理得到活性碳微球(ACMB)。在此基础上,制备了Mn3O4/ACMB、MnO2/ACMB复合材料,以及不对称超级电容器,并研究了其物理和电化学性能。以葡萄糖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CMB。为了改善CMB的表面结构和电化学性能,采用浓HNO3进行活化处理,得到ACMB。利用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等对材料进行了物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经过浓HNO3活化处理后,CMB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增加,电容特性得到明显改善。在1 mV s-1下,ACMB的比电容高达291.9 F g-1。组装成电容器,其比电容高达75 F g-1,且循环5000次后比电容几乎没有衰减。鉴于ACMB有高的双电层电容,金属氧化物有高的法拉第赝电容。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不同Mn3O4含量的Mn3O4/ACMB复合电极材料。用SEM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形貌,发现纳米级的Mn3O4随机地包覆在ACMB的表面。电化学测试表明,Mn3O4/ACMB复合材料比ACMB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当Mn3O4的含量为40%时,循环伏安结果显示复合材料的比电容高达409.8 F g-1。且Mn3O4/ACMB电容器的比电容在循环初期有一定的衰减,200次循环后比电容趋于稳定。通过原位包覆的方法制备了MnO2/ACMB复合电极材料。SEM显示ACMB的表面包覆了大量MnO2纳米纤维,呈现出蒲公英状的形貌。利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和循环寿命等测试研究了MnO2/ACMB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MnO2/ACMB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可达375.9 F g-1。MnO2/ACMB电容器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循环1000次,其容量保持率为93%。为了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以海胆状MnO2纳米纤维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以ACMB为负极活性物质,制备了不对称超级电容器。研究表明,不对称超级电容器在0-1.6 V电压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电容行为。在0.5 A g-1电流密度下,不对称超级电容器比电容可达85 F g-1,10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电容仍保持在95%。当功率密度为180 W kg-1时,能量密度为43.2 Wh kg-1;而当功率密度达2880 W kg-1时,能量密度仍有24.8 Wh kg-1。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逆火>中柴梦轩和韵竹的分析,再现了人物的象征性特征,展现了作家对文化冲突及冲突之下人性的拷问,重在指出鲁彦周对人的关怀和思考.
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开展,如何结合中医儿科的特殊性,建立完善的中医儿科规范化培训制度是目前有待探索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临床带教经验,对中医儿科规范化培训的培
中药粉体大多表现出流动性差、吸湿性强、黏性大、润湿性差等不良物理性质,影响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甚至疗效。准确表征中药粉体的物理性质并改变其不良特性成为提高中药制剂
新疆天然柽柳资源丰富且大多沿水系分布,适合管花肉苁蓉接种,可提高其总产量。研究天然柽柳根系空间分布特征,水源对根系分布的影响和冬季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对提高天然柽柳
该文采用胰酶-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进行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并接种、传代,碱性磷酸酶染液鉴定,制备狗脊不同炮制品正丁醇提取部位及原儿茶酸、原儿茶醛、曲酸三者混合对照药液等与
采用粉体学的研究方法对各类直压辅料与发酵虫草菌粉混合后粉体的吸湿性、休止角、堆密度、填充性、压缩特性等物性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干燥乳糖Flowlac100、微晶纤维
目的:慢性皮肤溃疡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医疮疡病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医理论的优势和特色。方法:利用医院治疗疮疡病独特的理论和方药,结合中医基础知识,进行
作为一幅中国传统社会的风俗画,《儒林外史》在讲述知识分子人生的同时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的描写。既有婚恋、丧葬等民俗描写,又有对于家庭伦理、人才选拔、权利崇拜等社会问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控制血压可以大大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减少心脑血管风险的发生。然而,临床上依然存在即使增加降压
腹腔内高压可直接导致腹腔间室综合征,腹腔间室综合征是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对腹腔内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征的认识,了解腹腔内高压和腹腔间室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