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普能力是政府通过对科学技术普及行使公共行政管理,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加强我国科普能力的建设,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科学的对科学普及效果进行评价,以合理有效地对资源进行配置,进一步提高科学普及工作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以我国区域科普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科普能力评价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在初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鉴别力和相关性等统计分析方法筛选指标,从科普场地、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科普活动和科普传媒五个方面构建了我国区域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对2015年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运用投影寻踪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静态的评价,运用R语言软件编程遗传算法计算投影寻踪的最优投影向量,采用罚函数法对投影寻踪模型的约束条件进行处理,迭代求得最优投影向量,得到2015年截面数据进行静态评价的结果;第五部分针对静态综合评价的不足,探究了基于面板数据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了基于面板数据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创新性的将投影寻踪的方法进行改进,并应用到了面板数据的动态综合评价中去,并运用改进的投影寻踪方法对2008年到2015年我国区域科普能力进行动态的综合评价;文章的最后基于我国区域科普能力动态评价的结果分析,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管理体制、科普传媒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独立性原则上,通过筛选构建了区域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科普能力水平在空间上大致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态势,东部以及西部省市科普能力较高,而中部科普能力则较为落后;第三,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动态综合评价优于静态综合评价。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将科普能力看做一个变化发展的系统,能够更加全面地对区域科普能力进行分析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