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透射电镜和免疫组化与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技术,探讨米非司酮对人胎脐静脉的影响。 方法 将中期非病理妊娠要求引产的妇女2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米非司酮组,各组年龄、产次、孕期均无明显差异。前者行单纯水囊引产,后者空腹口服米非司酮150mg后6小时行水囊引产。胎儿娩出后,每组各取6例行透射电镜观察脐静脉,20例脐静脉全部行免疫组化检测其ER、PR、ET-1和eNOS的表达,并结合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米非司酮组出现(1)内皮细胞胞浆呈空泡状,甚至发生断裂;内质网囊泡化。(2)平滑肌细胞出现核染色质浓缩与边聚,核周腔扩大;线粒体空泡化;胞浆中糖原颗粒缺如或减少。(3)间质水肿。 2.米非司酮组脐静脉ER免疫组化染色较对照组增强(34.38±4.70vs20.87±5.55,P<0.05),PR则减少(18.44±4.51vs34.39±4.80,P<0.05),差异有显著性。 3.米非司酮组脐静脉ET-1免疫组化染色较对照组明显增强(25.39±10.35vs16.00±3.25,P<0.05),eNOS则减少(18.66±5.78vs33.81±7.36,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米非司酮对中孕脐静脉有损伤作用,还可通过多个环节影响胎儿的血供。因此,在米非司酮用于晚孕催引产的安全性未得到充分证实前,不宜用于正常晚孕催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