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的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总结人工耳蜗术后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探讨人工耳蜗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的发生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与资料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中心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1425例患者,术后出现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26例,其中5例为复发病例。采用统计学比较不同切口类型、植入体类型、肿胀诱因的复发率和首次肿胀出现时间情况;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后出现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26例,发生率1.82%(26/1425)。男性14例,女性12例,最小植入年龄1岁,最大植入年龄9岁,平均植入年龄3岁,右侧植入22例,左侧植入1例,双侧植入3例。首次肿胀最早发生于术后4个月,最迟是在术后178月(约14.8年),平均时间是术后79.7个月;5例为复发病例,占19.23%(5/26)。在所有病例中7例由植入部位的外伤引起,5例无任何诱因,2例与感染相关(中耳炎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12例诱因不明确。不同切口类型(传统切口、改良反J型切口、微创直切口)和不同植入体类型在首次肿胀发生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4);但是不同切口类型和不同植入体类型在迟发性肿胀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183,P=0.787)。采取观察、仅药物治疗和肿胀部位穿刺抽液三种治疗方式,在21例单次肿胀病例中,观察4例,仅药物治疗8例,穿刺9例;而在5例复发病例中,均仅药物治疗1例,均穿刺治疗1例,余3例每次发病处理方法均不同。不同治疗治疗方法对迟发性肿胀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P=0.399)。所有穿刺液细菌培养阴性,穿刺液常规均显示红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凝血功能未发现异常。所有患者预后好,均未出现如肿胀区域皮肤皮瓣感染、破溃、坏死、植入体外露以及植入体取出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是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罕见远期并发症,尽管发生率较低,但显著影响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生活质量,且增加植入体取出的风险。大部分病例病因不明,采用微创手术方式、预防感染、避免头部外伤是重要的防范措施。自发性和复发性迟发肿胀病例的发病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背景:定位穿刺是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关键步骤。由于缺乏穿刺操作经验和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初学者进行定位穿刺往往会十分困难,术中反复穿刺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X线辐射暴露增加以及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风险增加。近年来,混合现实技术被应用于各个学科,在辅助教学、手术规划、术中引导、手术导航等领域呈现出极大的优势,为外科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提高手术的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和缩短学习曲线提供了新方向。本研
学位
学位
唾液酸(sialicacid,SA)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单糖,通过α2-3、α2-6和α2-8键与N-、O-糖链或糖脂结合形成细胞膜表面受体。SA主要有两种形式:N-乙酰神经氨酸(Neu5Ac)和N-乙醇基神经氨酸(Neu5Gc)。在这些形式中,只有Neu5Ac存在于健康的人体中,其中它作为细胞之间的重要调节因子在信号转导、介导免疫细胞的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唾液酸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潜在恶性疾病(
研究背景: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增加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人口最多的国家,TBI患者的数量也远远多于其他国家。脑损伤发生后,多种原因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据相关文献报道脑损伤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高达65%。且TBI发生后导致血液
研究背景患者疼痛治疗不足,护士疼痛管理知识缺乏,迫切需要培养疼痛治疗专科护士。疼痛管理核心胜任力跨专业专家共识为改善疼痛教育质量提供基础,包括4个维度:疼痛的多维性、疼痛的评估与测量、疼痛的治疗及知识应用。国内有基于胜任力构建疼痛治疗专科护士的知识、临床实践教学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但未见应用以上疼痛管理核心胜任力的专科护士培训。研究目的基于疼痛管理核心胜任力设计疼痛治疗专科护士培训课程,并评价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