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总结人工耳蜗术后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探讨人工耳蜗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的发生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与资料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中心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1425例患者,术后出现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26例,其中5例为复发病例。采用统计学比较不同切口类型、植入体类型、肿胀诱因的复发率和首次肿胀出现时间情况;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后出现的人工耳蜗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26例,发生率1.82%(26/1425)。男性14例,女性12例,最小植入年龄1岁,最大植入年龄9岁,平均植入年龄3岁,右侧植入22例,左侧植入1例,双侧植入3例。首次肿胀最早发生于术后4个月,最迟是在术后178月(约14.8年),平均时间是术后79.7个月;5例为复发病例,占19.23%(5/26)。在所有病例中7例由植入部位的外伤引起,5例无任何诱因,2例与感染相关(中耳炎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12例诱因不明确。不同切口类型(传统切口、改良反J型切口、微创直切口)和不同植入体类型在首次肿胀发生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4);但是不同切口类型和不同植入体类型在迟发性肿胀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183,P=0.787)。采取观察、仅药物治疗和肿胀部位穿刺抽液三种治疗方式,在21例单次肿胀病例中,观察4例,仅药物治疗8例,穿刺9例;而在5例复发病例中,均仅药物治疗1例,均穿刺治疗1例,余3例每次发病处理方法均不同。不同治疗治疗方法对迟发性肿胀疗效没有统计学差异(P=0.399)。所有穿刺液细菌培养阴性,穿刺液常规均显示红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凝血功能未发现异常。所有患者预后好,均未出现如肿胀区域皮肤皮瓣感染、破溃、坏死、植入体外露以及植入体取出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植入体周围迟发性肿胀是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罕见远期并发症,尽管发生率较低,但显著影响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生活质量,且增加植入体取出的风险。大部分病例病因不明,采用微创手术方式、预防感染、避免头部外伤是重要的防范措施。自发性和复发性迟发肿胀病例的发病机制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