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即是主体对于生活世界的对话性理解。对话性理解涵义是交往的主体在各自异质性的前见的动力推动下,彼此对前见进行合理性批判与意义澄清,交往主体既达成自身的目的性又彼此拓展达成更统一的目的。因此,在对话理论下,绘画教育的本质是师生通过交际交往互动,寻找隐含在日常生活世界结构中的假设和意义,师生在绘画构建的符号世界中获得自身层面的审美自主性,并运用绘画符号推动生活世界的文化再生产。全文分为以下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运用案例分析法透视独白式幼儿绘画教育的教学功效。在主-客二元哲学下,独白式幼儿绘画教育情境的性质具有抽象性,师生关系的性质具有单向性,教育行动性质具有技术性。因此,独白式幼儿绘画教育导致幼儿多元化、个性化的绘画符号表达归集为客观统一的绘画符号表达;导致幼儿对于符号建构的态度仅有对客观符号的再认性和复制性,而无建构性;导致师生对审美体验仅有任务感而无生命质性的审美共享感。第二条主线,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首先,阐述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观,师生共创兼顾彼此生活世界的“中间距离”的教育情境,师生通过平等、真诚的精神交流,幼儿在与情境的相遇中把沉滞于前意识层面的审美经验用绘画符号的方式表征而出,师生在异己的审美经验中改造和升华了自身原有的审美经验,并建构了生活世界的新文化。其次,阐述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的方法论,师生审美经验因生成性而导致对话式教育组织形态是运动性的网络状结构。纵向性教育组织结构模式是教育情境、对话交流、记录(幼儿绘画作品和教师日志)三个环节循环、螺旋式的生成性活动;横向性教育组织的内结构模式是共时性对话活动。在共时性对话活动中教师、幼儿、他者既言说自身、又相互补充,融合成如音乐和声般的“狂欢式对话”。由此,幼儿审美经验、教师的教育技能不断地生长,而形成共享审美意义的共同体。最后,以《线条变变变》为例,阐述对话式幼儿绘画教育理论框架下的教育实践实施。以观赏雨水线条之美的生活事件为契机,通过幼儿自主性绘画探索活动与教师组织的共时性对话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师生共同生成了《线条变变变》系列绘画活动。师生共同创设“线条”为美学标志的情境,在更替的情境中不断建构关于线条的审美经验,幼儿以富有个性特征的绘画作品推进了教室文化建设,教师借助教学日志记反思教学,更新教学技能。由此,幼儿与教师共同找到了幼儿园生活的意义,家长与社区民众对于幼儿文化,从功能主义认识观而转变为彼此共享、共建幼儿审美文化的本质主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