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常炎症发生时,由于炎症产物的作用,使骨髓内储存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导致外周血液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多,使得更多的中性粒细胞进入炎症区域发挥抗感染作用。由于血液病的自身因素或某些感染,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当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到1.00×10~9/L时,机体抵抗能力明显降低。以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表现、微生物病原学、血常规、凝血指标以及感染相关指标为研究指标开展较为系统的研究,探讨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不同血液病患者合并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01月-2019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住院不同血液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161例,依据感染与否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以WBC、NEUT、Hb、PLT、PT、APTT、TT、FIB、e GFR、BUN、Scr、ALB、ALT、AST、hs-CRP、ESR为观察指标开展研究。结果:1、161例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患者纳入本组研究,均为常见血液病。2、161例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患者中,106例患者合并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5.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106例感染患者共培养出20株病原微生物,其中革兰阴性菌12株、革兰阳性菌2株、真菌6株。不同血液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微生物有所不同,以AA、MM的感染的发生率最高,均为75.0%,以ML的感染发生率最低,为38.5%,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及MM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分别占55.8%、77.8%,AA及AL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分别占48.1%、36.4%,ML以消化系统感染最为常见,占60.0%。3、106例感染的伴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血常规的中位WBC、Hb、PLT均低于正常参考值,MDS的中位WBC与MM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的中位Hb与AA、AL、ML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与MDS、AL、MM、ML间的中位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106例感染的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患者凝血指标PT、APTT、TT、FIB均在正常参考值内,MDS的中位PT与AA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AA、MM的APTT分别与MDS、ML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06例感染的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不同血液病患者肝功能指标除MM的中位ALT和AST低于正常参考范围,余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肾功能指标除MM、AL的中位e GFR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外,余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6、161例患者依据感染与否,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血常规的指标WBC、NEUT、Hb、PLT显著低于非感染组,且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中位ALB、ALT、AST均低于非感染组,但仅两组间ALB的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中位BUN、Scr、e GFR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的中位hs-CRP高于非感染组,且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NEUT、ALB、hs-CRP为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患者易于合并感染,尤以恶性血液病患者为著,AA患者合并感染不容忽视,常见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感染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合并感染的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不同血液病患者的WBC、Hb、PLT均低于正常参考值,MDS、AL、AA尤为明显。3、在合并感染、且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不同血液病中,PT、APTT、TT、FIB 4项凝血指标在不同的血液病患者中或高或低,虽均变化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之内,但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化改变。4、合并感染的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不同血液病患者的肝酶、肾功能未见明显的异常改变,但包括MM、MDS、AL、ML在内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5、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病患者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白蛋白减少、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