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与“回归”:民族社会工作的历史传承及其当代重建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mingmingg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50年代年进行的“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是当代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重要转折。意识形态世界的“祛魅”,使得社会工作作为学科的发展被粗暴中断,社会工作的学科命运被裹胁到特殊的历史洪流之中。经过近30年的摸索,理性世界重新得以“回归”,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一门学科得以恢复和重建。民族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历程同样被打上浓重的时代烙印。自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的出版到社会工作作为学科被取消,再到80年代的恢复重建,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被分割为前后中断的两个“碎片”。如何整合两个历史“碎片”于一个完整的学术谱系之中,并对其在当下的学科重建进行学术观照,是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本文即是以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和重建为个案的、具有学科史梳理意义的尝试研究,可以视为对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史的写意式勾勒。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督教及教会大学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的写作背景以及对这一重要文本的当下解读;台湾“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与解困之道等。通过探究学科发展背后复杂的多种情境和对历史源头的追溯,剖析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所具有的“经典文本”意义;通过梳理海外“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提出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在对现阶段民族社会工作学科重建进行观照的同时,认识二十世纪民族社会工作在中国的面貌。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有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最为关键的教学理念,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为基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且致力于保护学生的天性,提倡顺应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进行教学。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要积极引入有效教学理念,全面优化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促使学生自主整合生活经验来探究课程内涵,并以完善的生活迁移来改善自己的意识行为,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将从完善活动准
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HDR)图像合成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图像处理技术。相比于普通数字图像,HDR图像有着较广的动态范围。因此HDR图像在工业图像处理、机器视觉、3D娱
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一组因小脑后下动脉(PICA)或椎动脉(VA)受累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有很大的可变性,主要由于其血管形态学及侧支循环的差异性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也逐渐形成。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如今文化市场已是繁花似锦。但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壮大,一些淫秽、迷信、不健康的
<正>诗至盛唐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各体具全,百花争艳,大家辈出,英才林立。李贺能于太白、子美之后别树一帜,以其奇险怪诡的境界,幽奥峭拔的命意,浓艳险峭的语言博得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