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50年代年进行的“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是当代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重要转折。意识形态世界的“祛魅”,使得社会工作作为学科的发展被粗暴中断,社会工作的学科命运被裹胁到特殊的历史洪流之中。经过近30年的摸索,理性世界重新得以“回归”,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一门学科得以恢复和重建。民族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历程同样被打上浓重的时代烙印。自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的出版到社会工作作为学科被取消,再到80年代的恢复重建,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被分割为前后中断的两个“碎片”。如何整合两个历史“碎片”于一个完整的学术谱系之中,并对其在当下的学科重建进行学术观照,是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本文即是以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和重建为个案的、具有学科史梳理意义的尝试研究,可以视为对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史的写意式勾勒。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督教及教会大学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的写作背景以及对这一重要文本的当下解读;台湾“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困境与解困之道等。通过探究学科发展背后复杂的多种情境和对历史源头的追溯,剖析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所具有的“经典文本”意义;通过梳理海外“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提出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在对现阶段民族社会工作学科重建进行观照的同时,认识二十世纪民族社会工作在中国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