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译者在这一活动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才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就译者主体性研究的领域上而言,我国学者主要从译者主体性体现的方式和特征上进行探讨,翻译过程是其中探讨的比较多的一个维度。具体的翻译过程是翻译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译者主体性表现得最为显著的层面,而且从翻译过程维度来探讨翻译有助于更进一步地认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重要性,利于把握翻译的本质,认识和处理好翻译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著名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将阐释学的理论概念运用到翻译研究领域,提出著名的翻译阐释运作理论,将翻译过程具体到“信任”、“入侵”、“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成为本文进行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理论工具。本文作者将以虞建华译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后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四个步骤的详细阐述并且结合《白雪公主后传》中英文本的具体译例对比分析来探究译者虞建华在这样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具体翻译过程中如何表现其译者的主体性,实现翻译目的从而获得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并作用于翻译活动全过程的清晰认知,进而肯定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论文作者首先详细地阐述和梳理了国内外翻译学界在“文化转向”之后对译者主体性这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阐释学对翻译学的启发,着重阐释了乔治·斯坦纳阐释学运作理论下的具体翻译四步骤。然后在“信任”、“入侵”、“吸收”和“补偿”翻译四步骤的框架下对虞建华译本《白雪公主后传》中的中英文文本进行了微观对比,分析和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四步骤中的表现及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译者在翻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翻译四步骤中的主体性发挥受到文化意识、个人语言能力、翻译目的以及译文读者等因素的影响,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文效果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