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员工持股制度的发展史上,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作为员工持股制度的标准模式,对于世界各国的员工持股制度均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我国早期的员工持股制度是借鉴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而建立的,但我国早期的员工持股实践中却与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关系并不紧密。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员工持股计划的运作模式,并以时间线为轴,对我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对于二者之间的模式建构与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对比。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致于早期的员工持股实践的目的多是筹集资金,进行企业改制,所以难免在实践中出现强制入股,员工分摊导致的平均主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员工持股也在曲折中发展,内部员工持股的投机性基本脱离了员工持股制度本身的长期投资性与福利性,甚至在极端情形下成为国有企业改革中瓜分国有资产的工具。职工持股会与工会持股的兴起,将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逐渐引向正途,此时的员工持股载体快速发展,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调整,只不过员工持股的具体安排发展停滞,基本依靠企业自我探索,以致于单纯的持股载体无法承载整个员工持股制度的发展,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在20世纪末戛然而止。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员工持股制度作为能够吸引人才,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企业制度再次成为焦点。由于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受制于企业类型的不同,所以我国一直未大规模进行员工持股的统一立法。而我国的企业在具体实践中,结合法律的具体规定,衍生出员工直接持股、信托持股、壳公司持股、委托持股与有限合伙持股等新的持股载体形式,对于具体的制度安排确鲜有法律予以明确,仍然依靠企业自身进行借鉴与探索。新一轮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大幕的拉开,为国有企业设立员工持股制度提供了契机,针对国有控股企业的员工持股试点已经拉开帷幕,但受制于国有资产保值的要求,在国有控股企业实施员工持股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同于国有控股企业的稳步探索,我国的上市公司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比较完善的员工持股建设之路,通过在上市公司中的员工持股计划试点,将制度的具体安排进一步深化,使员工持股制度真正朝着有利于员工、公司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设立员工持股制度的约束,我国的民营企业则要灵活、简便许多。民营企业的创造活力要求企业自身能够留住核心人才,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公司治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实施员工持股制度也是水到渠成。多样化的持股载体选择,以及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的制度安排参照,为民营企业的员工持股制度建设提供了极为便利的途径。我国在短期内实现员工持股制度的统一立法仍然存在诸多障碍,但对于员工持股制度的优势则要进一步予以释放,员工持股制度的长期投资性与社会福利性对于缓和劳资关系,缩小贫富差距以及化解社会矛盾均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认为,我国应当逐步制定对于员工持股制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员工持股制度转化为真正的经济利益,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