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育种指运用生物学技术原理,培育所需要的生物品种的过程。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目前研究的生物育种技术主要指利用基因工程特别是转基因技术的育种技术。2010年初,万钢部长在“首届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中明确指出以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技术为核心的生物育种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乃至经济竞争的重点。目前各国育种科学家有计划、成规模地测绘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基因图谱,在生物技术田间试验中已经有6000多项农作物方面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根据国际农业生物应用组织发布的统计资料,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47亿公顷,15年间增长了86倍。我国在2001年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图;在2002年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精细图,并完成了两条水稻染色体精确测序。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整体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前列。2004年我国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种植面积首次超过国外品种,达到52.4%,2005年达到64.8%,2006年接近70%,2007-2011年超过80%。合肥作为全国知名的“种业之都”,是全国唯一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种业第一股、种业界的“黄浦军校”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创业板种业第一股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合肥,中国种业50强企业合肥就有4家,种业发展基础好,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在肥科研机构在生物育种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科研基础好。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生物育种的研究,并对在肥的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丰乐种业、荃银高科、江淮园艺等企业进行调研,对合肥生物育种现状做进一步了解,并对其后期育种方向和打算作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目前合肥市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缺少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发展局限性较大;创新能力非常薄弱;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还是在利用别人定位和克隆的基因,在基因定位和选择上目前还是盲区;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薄弱,政府扶持力度较弱,生物技术创新平台或联盟缺乏;转基因释放基地不足,不能满足释放的需要;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方面需要政策和资金支持;目前老百姓对生物育种产业发展还有认识误区,很多人都是谈转基因色变,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转基因产业化等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我国其他城市如北京、深圳的对生物育种支持的具体政策了解和对比提出:1、利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和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和设备,引导深入开展基础性研究;依托丰乐种业和荃银高科两家上市公司在商业化育种及推广应用方面的工作基础,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将其作为生物育种推广载体。做到重点突出,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2、打造合肥市生物育种创新平台。成立合肥市生物育种研究院或者生物育种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示范区,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吸引国内外先进生物育种企业入驻。3、制定生物育种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扶持政策,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引进海内外生物育种创新团队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