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多安全约束的水电站运行优化调控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pysw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电站运行安全事故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隐患。如何防患于未然,针对各类安全问题做好水电站应对措施,是本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研究针对水电站运行期间存在的泄洪诱发振动安全问题、下游水力安全问题和引尾水系统安全问题提取调控安全约束,分别建立优化调控模型并从时间、空间角度给出相应调控策略。基于上述调控策略提出水电站运行调控准则,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耦合多安全约束的水电站运行多目标优化调控研究并提取调控策略。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构建了耦合泄洪诱发振动安全约束的两阶段对冲水电站优化调控模型,分析了不同等级上游来流量以及预报不确定性下的向家坝水电站最优泄洪调控策略。得到结论如下:①最不利闸门开度和水库水位组合条件下竖直方向振动加速度均方根安全限值所对应的向家坝水电站振动安全流量上限为13900m3/s。②优化调控模型以保证水库不发生漫坝为前提,主要针对现阶段面对较大洪量的洪水退水过程,提供最小化泄洪诱发振动安全问题风险的调控策略,最优泄洪调控策略相对传统泄洪策略可降低泄洪诱发振动安全问题风险约6.95%,提高水电站发电量约0.78%。③通过上述模型得到泄洪宏观调控策略如下:当洪水来流量规模较大时(泄洪振动安全流量剩余空间<6.6亿m3),基于“对冲理论”的保证泄洪振动安全流量剩余空间对两阶段目标边际效益相等的调控策略为最优;当洪水来流量规模很小时(泄洪振动安全流量剩余空间>6.6亿m3),均匀泄洪调控策略为最优。④洪水预报不确定性越大,现阶段所分配的泄洪振动安全流量剩余空间所占比例越高,现阶段泄洪流量量级越小。
  (2)根据下游水力安全指标提取闸门开度组合安全约束,以此为基础开展了耦合下游水力安全约束的水电站泄洪优化调控研究。应用到桐子林水电站,主要结论如下:①引入泄洪闸明渠安全流量概念来保障下游水力安全。应用到研究对象上具体量化为在总泄洪流量小于6000m3/s时,只利用河床段闸门参照试验结果建议泄洪;在总泄洪流量大于6000m3/s时,以“明渠安全流量”为依据启闭明渠段闸门最大化分担河床段闸门泄洪压力,利用河床段泄洪闸门开度组合对河床段导墙临底流速进行控制。最终求得保证下游区域冲蚀淘刷安全的最优泄洪闸门开度组合安全约束。②针对日调节水电站上游来流量量级及波动较大情况,由于日调节水电站本身调节能力较弱,主要利用上游枢纽水库对其来流量进行削峰处理,每日调用1亿m3以下调蓄库容可削减洪峰约2000m3/s。③调控模型优化前和优化后闸门总体调控工作总量减少了60%以上,其中明渠段闸门调控工作量减少量占总体减少量的40%。④与以洪水削峰为优化导向的调控方案相比,以最小化闸门调控工作量为优化导向的调控方案河床段中孔闸门降低的闸门调控工作量占总体降低的闸门调控工作量的40%。因此河床段中孔闸门在减小闸门调控工作量时作为主要控制对象进行调控。⑤以闸门调控工作量最小为优化导向的调控方案比以洪水最大化削峰为导向的调控方案上游枢纽水库调蓄库容调用率小29%。
  (3)提取了引水系统“一管双机”运行模式安全约束、尾水调压室运行安全约束。构建了耦合上述引尾水系统安全约束的水电站优化调控模型并采用双层嵌套方式对模型进行求解,该求解模式可降低决策变量维度(维度从6480降为270)和整体模型求解难度。将其应用到锦屏一级和二级水电站,通过分析水库特征以及电站运行特性得出电站调控准则。将上述调控准则嵌入到优化调控模型中优化得到覆盖各种上游来流量及水库起调水位组合的调控方案,通过总结上述方案得到电站长短期调控策略和针对上述安全约束的调控策略。
  (4)建立了耦合多安全约束的梯级水电站运行多目标优化调控模型。综合水电站运行振动安全、水力防冲安全调控策略和电站运行特性得到电站调控准则。进一步分别设置对梯级水电站泄水量“先优化后分配”和“先分配后优化”的调控方式对模型进行优化。应用到锦屏梯级水电站得到结论如下:①锦屏一级电站运行调控准则为在泄洪期采取低水位运行,泄洪振动安全流量剩余空间分配准则调整为各等级洪水均利用对冲准则进行调控。如此可使电站防洪风险降低,并可增大机组最大发电流量分担泄洪压力。锦屏二级电站运行调控准则为调控过程中水位高于1643m,可保证在中高流量泄洪时机组分担泄洪压力、机组出力受阻风险小、水库闸门有较高泄流能力。②“先优化后分配”调控方式比“先分配后优化”调控方式在提升4%泄洪诱发振动安全度、1%下游水力防冲安全度的基础上提升水电站发电量9%。③各等级洪水调控策略为最大和次大等级洪水需要在汛末时将枢纽水库蓄水至正常蓄水位,在洪水期后均匀缓慢下泄。现阶段需在满足生态流量需求的条件下最大化地分配泄洪振动安全流量剩余空间。第三和第四等级洪水枢纽水库水位在洪水期末恢复至汛限水位。未来阶段分配超过57.1%的泄洪振动安全流量剩余空间。按照每时段电站泄水总流量和发电水头最大化分配发电流量,利用启发式优化算法得到最小化波动程度的泄洪流量序列。
其他文献
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备太阳能电池吸光层,在器件性能的优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硫化物量子点和钙钛矿材料,具有合适的带宽和良好的光电性能,成为了目前极具潜力的太阳能电池吸光层材料。常用于合成硫化物量子点的化学浴沉积法(CBD)和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法(SILAR)具有反应速率慢、沉积不均匀等缺点,制备钙钛矿薄膜最主要的反向溶剂法表现出重复性差、不宜大面积生产等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基于图像的应用被开发出来用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目前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最大的就是植物干旱胁迫问题,因此,对作物进行干旱检测有利于在其遭受干旱胁迫时及时合理地安排灌溉并保证最终产量。当前在大部分农业生产地区对作物干旱检测主要依赖人工观测,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很多田间数据都可以被实时检测出来,例如叶片温度、土壤湿度、作物叶绿素含量等,一些研究证明这
脂肪酸经加氢转化(加氢脱氧、裂化和异构化)制备可替代航空燃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酸性分子筛负载Ni双功能催化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然而,金属Ni活性低、易烧结,ZSM-5载体微孔扩散长度以及酸分布不可控,导致二次裂化并抑制异构化,降低航空燃料的收率和性能。本文通过构建Ni-Meα+结构提高Ni的活性和稳定性;制备片层形貌的ZSM-5分子筛改善扩散性能和采用化学液相沉积调控酸分布解决二次
随着电力负荷的快速增长及分布式电源的大规模接入,交直流混合的中压大功率微电网已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针对多端口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功率变换技术开展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1)提出了一种新型多端口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结构,可减少功率变换级数并降低硬件成本;提出了一种控制策略,可通过注入零序电压的方式调整相间有功功率分配,保证电网三相电流对称和直流微电网端口电压稳定。通过三端口和五端口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算例
学位
窄间隙TIG(Tungsten-Inert Gas)自动焊做为一项先进的焊接技术,具有焊缝成型好、焊接质量稳定、焊缝性能优越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CPR1000+核电站主管道连接。考虑到主管道及TIG焊接接头的内部组织均为奥氏体、铁素体双相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热老化问题。本文在400℃下针对TIG焊接接头开展了长达30000小时的加速热老化试验,并针对TIG焊接接头的断裂性能开展了系列
学位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及提升离不开业务流程管理工作,信息系统中记录的业务流程数据为业务流程管理提供了新契机,而传统的业务流程管理方法并不能有效利用已有的业务流程数据。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流程挖掘技术旨在从业务流程数据中提取出用于发现、监控、改进业务流程的有益知识。虽然流程挖掘理论研究不断成熟,但是,在流程挖掘框架、案例信息抽取、流程建模、诊断结果分析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陷。  鉴于此,本文首先在流程挖掘
学位
沸石分子筛膜或涂层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筛分孔道及优异的稳定性而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对分子筛膜或涂层表面润湿性的有效调控对于提高其应用性能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从改善表面自由能和调控表面微结构两个角度出发,以Al-beta和MFI分子筛膜或涂层为例,提出简单且通用的修饰方法优化了分子筛膜或涂层的表面润湿性,并将修饰后的分子筛膜用于醇水分离和有机物/有机物分离中,将制备的超润湿的沸石涂层用于不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
婴幼儿乳粉是非母乳喂养婴幼儿的唯一营养来源,其质量安全与婴幼儿健康密切相关。传统乳粉检测方法因仪器昂贵、操作复杂等问题难以满足我国日益严峻的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需求。因此,发展满足多场景全链条的乳粉质量安全检测新方法一直是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  本论文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和拉曼高光谱技术,重点针对婴幼儿乳粉光谱的数据结构特征,先后发展了数据驱动、非定向检测、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驱
针对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MMC(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在高压场合应用时,桥臂级联模块数增多使得控制系统复杂性增加的问题,以及高阶、多变量和强耦合非线性的MMC系统闭环稳定控制器设计困难的问题,本文建立了考虑子模块电容电压动态性的全维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无源性分析方法,从系统稳定角度出发,给出了MMC系统的持续充分激励条件,设计了一致渐近稳定的MMC电容电压
随着微电子技术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便携式低功耗电子设备进入了人类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活动中。由于传统的化学电池寿命有限,对于便携式低功耗电子设备而言其有限的能量供给问题日趋严峻。例如对于无线终端如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和对于难以触及的电子设备如人体植入设备、危险环境中的传感器而言,其定期供电维护是一项繁琐且成本高昂的工作。此外,化学电池较大的体积也阻碍了电子系统的微型化,同时日益增长的电池用量对人类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