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小关节松动训练在踝关节僵硬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确定足部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等足部关节的松动训练在踝关节功能康复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利用数字随机表、盲法(单盲)等实验方法,将四川省骨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诊断为踝关节僵硬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治疗均包括传统中药热奄包、电针、胫距关节松动训练,实验组还使用足部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等关节松动训练;两组患者资料(年龄、性别、病程、部位)基本一致,治疗前评分无明显差异性(实验组57.17±13.31、对照组54.5±17.75)。参照中华人民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001.9-94),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月后测量相应观测指标:踝关节活动度ROM,Barthel指数,AOFAS踝-后足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其中数据如不符合正态分布,方差不齐,用非参数检验方法,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计量指标采用t-检验,观测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分值变化,计算出相对应的改善率,并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66例,因患者依从性不佳未坚持治疗脱落6例,其中实验组、对照组各3例,均未纳入实验结果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过3个月治疗,各项观察指标变化如下:1.实验组踝背伸、跖屈分别从治疗前的5.37°±9.19°、19.67°±8.09°上升至19.20°±3.17°、38.20°±4.25°,对照组踝背伸、跖屈分别从治疗前的5.10°±4.75°、19.83°±5.90°上升至10.83°±5.83°、28.33°±6.64°;治疗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实验组踝内翻、外翻分别从治疗前的5.83°±3.16°、3.57°±2.89°上升至18.93°±3.74°、16.00°±2.27°,对照组踝内翻、外翻分别从治疗前的5.67°±2.33°、3.60°±2.20°上升至12.80°±5.09°、10.57°±3.52°;治疗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3.实验组AOFAS踝-后足总分从治疗前的56.23±9.52上升到86.13±5.34,对照组从治疗前的54.40±9.40上升到75.80±9.25,治疗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4.实验组VAS评分从治疗前的8.11±0.56降至0.73±0.48,对照组VAS评分分从治疗前的7.90±1.09降至2.03±0.92,治疗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5.实验组Barthel指数从治疗前的65.83±14.89上升至92.50±5.50,对照组从治疗前的66.87±9.09上升到82.00±8.60,治疗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1.胫距关节松动训练配合足部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等关节的关节松动训练在踝关节僵硬康复中疗效优于单纯的胫距关节松动训练。2.足部距下关节、距跟舟关节等小关节松动训练在促进踝关节僵硬康复中,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操作方便,持续易行,对于胫腓骨下端骨折、踝关节、足部及附近的骨折术后康复促进功能恢复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