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与重构:《国家相册》集体记忆的影像话语建构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q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念,因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十分重视建构与传承集体记忆。纪录片以其非虚构的纪实本质成为建构与传承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都随之改变,视频化与碎片化成为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趋势。为了适应传播语境的变化以获取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与影响力,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微纪录片是纪录片为适应新媒体传播的逻辑而发展的新形态,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形象生动的视觉表现以及迅速便捷的分享互动,成为建构集体记忆的主要选择。新华社于2016年9月推出百集微纪录片《国家相册》,播出之后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并创新性表达的有效实践。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探索主流媒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参与集体记忆生产与建构的转型,分析其如何利用新闻照片进行集体记忆的文本生产,选取哪些符号激活记忆,又如何通过影像叙事来重塑记忆,并最终实现主体身份与知识信仰的建构。
  第一章首先分析集体记忆影像话语建构的现实语境,阐释集体记忆建构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第二章主要探讨《国家相册》激活集体记忆的途径。阐明影像话语通过选择民族国家发展中独特的记忆符号,并通过视觉再现建构怀旧的语境,以及在听觉语言的牵引下引起情感共鸣,进而激活观者的集体记忆。第三章着重研究《国家相册》对集体记忆的重构。微纪录片通过影像表意系统,如故事化叙事、情景再现、设置悬念的叙事手法,按照隐藏的话语逻辑重构集体记忆,从而实现记忆话语的意义表达:建构社会主体身份与知识信仰。在此基础之上,第四章探究《国家相册》建构集体记忆的价值,即有利于文化记忆的延续传播、是对公共议题的文化观照、是中国精神的与时俱进。《国家相册》作为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一次成功的记忆实践,对同类型的纪录片创作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论文从记忆的主体、呈现方式及传播途径三个维度切入,探讨《国家相册》建构集体记忆的路径,以期对互联网时代集体记忆影像话语的建构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中国游客被瑞典警察粗暴对待事件本是一次不太大的冲突性事件,但是在经过主流媒体的报道与舆情的发酵后,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对此事的认知却发生了分歧。本文力图通过这一事件来比较研究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二者之间的分歧及其原因。这一核心问题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问题:官方舆论场在此次事件中是如何框选事实,对事件进行报道的?民间舆论场又是如何评议事件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民间舆论场中对抗式情绪的高涨,使得
学位
“现代化”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水平与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其中,“人的现代化”是宏观社会现代化的本质与核心,而“性别”作为考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维度,通过与社会中其他因素的连结与互动推动社会的宏大变迁。  民国时期是我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更替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显现出最为明晰的现代化特征,其中“人的现代化”表征亦尤为显著。在这一时期,曾囿于家庭中的女性逐步走入社
学位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场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话语权产生转向,过去被边缘化的群体如今被赋予了表达的权力。社交视频平台以其去中心化、平民化、原创性等特点成为当下大众青睐的自我呈现舞台。为进一步提高大众对这一新型社交空间的认识,本文以赋权理论作为诠释个体自我呈现的前提,以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分析个体在社交视频平台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本文以抖音、快手用户作为研究对象,将社交视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