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1.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异常高回声晕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异常高回声晕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预后判断价值。 2.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异常高回声晕形成的病理基础。 3.探讨患者年龄、性别与异常高回声晕形成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间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甲状腺癌原发灶切除术及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资料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行甲状腺手术治疗,且癌灶均为单发性,并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前二维超声确定结节边界状态,并应用Adobe Photoshop CS6(PS)软件测量结节中心、异常高回声晕及周边正常甲状腺组织灰度值,将入选病例分为高回声晕组及无高回声晕组。通过比较两组间淋巴结转移情况,确定异常高回声晕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显微镜下观察结节周边异常高回声晕的病理组成成分。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异常高回声晕发生情况及其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上述临床因素与异常高回声晕形成及其与病灶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异常高回声晕组同一结节不同区域内所测得的灰度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二维超声声像图上存在异常高回声晕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不同区域所测得灰度值从小到大依次为结节中心(1552.6±578.6)、正常甲状腺组织(3582.7±759.0)及高回声晕(5792.0±747.6),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入选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36.1%。其中高回声晕组淋巴结转移率(15.0%)明显低于无高回声晕组(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显微镜下观察异常高回声晕形成的病理基础为癌细胞浸润伴炎性细胞及纤维组织的反应性增生。 4.除15岁以下人群外,余不同性别的各个年龄组患者均可见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而伴异常高回声晕的结节始见于30岁以上患者,其中30-44岁、45-59岁及≥60岁者出现上述超声征象的比例分别15.4%、22.9%及26.3%,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女性患者结节周边出现异常高回声晕的比例较男性患者为高(女23.5% VS男6.3%),但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5.性别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年龄<45岁者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5岁者,二者分别为53.3%、2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异常高回声晕为肿瘤细胞向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浸润的一种表现,但具有上述超声征象的恶性结节其颈部淋巴结转移力相对较弱,即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该类结节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此外,年龄<45岁为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临床因素。而患者年龄、性别与异常高回声晕形成间无显著相关性。即综合结节边界状态及患者年龄信息,可以为术前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情况提供一种新思路,为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