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起自股骨内髁的外侧面止于胫骨平台正后方关节面下1cm的胫骨沟内,是膝关节主要的静力稳定因素,承载85~100%的后移力量,是膝关节后直向最重要的静力稳定装置。后交叉韧带通常被认为分为两束: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两束在股骨和胫骨止点面积基本相等,在实质部前者大约比后者粗2倍,在功能上,根据膝关节屈曲的角度,两束具有不同的紧张模式。前外侧束在屈膝时较紧张,伸膝时较松弛,后内侧束则相反。膝关节在屈伸活动中,胫、股骨之间的距离、活动中心不断变化,依赖于不同纤维束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扭转,使PCL不断调节长度和紧张度,从而在各个屈膝角度都能维持膝关节稳定。后交叉韧带的强度是前交叉韧带的1.5~2倍,因此受较大暴力才能致伤,提示后交叉韧带损伤多发生于高强度、高对抗性运动外伤和交通伤。通常认为运动伤中最常见的创伤机制是过屈伤,它更容易造成单一后交叉韧带断裂。受伤时暴力直接作用于胫骨近端,使胫骨突然向后半脱位,胫骨平台后缘与髁间窝顶壁间发生撞击,可截断后交叉韧带。由于PCL实质部从股骨到胫骨逐渐变细,故临床多见胫骨附着区实质部撕裂或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主要通过仔细的采集病史和专科查体,结合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受伤时膝关节的位置、负重状态、受力的大小,是直接的外部的损伤,还是间接的由患者的动量造成的损伤,以及受伤后肢体的位置都是很重要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最准确的物理检查包括: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股四头肌主动活动试验、反向轴移试验以及胫骨外旋试验。X线对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诊断价值,特别是在膝关节侧位片上可见胫骨后缘有一小骨片上移,高出胫骨关节面。而X线片无骨折征象时,应行核磁共振(MRI)检查,因其对PCL损伤的诊断具有特异性,以免漏诊,延误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可能是膝关节外科目前最有争议的课题,主要由于对这种损伤的自然病程不清楚。传统来讲,大多数作者建议对单纯后交叉韧带撕裂采用非手术治疗,例如卧床休息、石膏或支具固定等保守方案,认为采取非手术治疗科达到主观和客观都满意的效果。近来,越来越多的观点主张对于PCL附着区撕脱性骨折及合并膝关节其他结构损伤应尽早手术治疗,由于本体感觉位于股骨端,韧带实质部完整,复位后将有良好的愈合能力以及远期疗效。手术治疗一般在损伤后1~2周进行,此时疼痛性关节内反应已消退,并且患者已恢复全部的活动范围和部分的力量。传统手术采用膝关节后侧入路,需显露膝关节后方的神经、血管,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术后恢复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师尝试通过关节镜固定交叉韧带撕脱骨块,其中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的缝合取得较好的效果,被广泛应用,而后交叉韧带由于胫骨止点蔓状附着于胫骨沟内,与后关节囊联系紧密,撕脱移位后,在关节镜下复位异常困难,往往复位不全,残留PCL松弛问题。我们采用膝后内侧倒L形小切口入路治疗此类病人23例,沿腓肠肌内侧头与半腱肌间隙进入,避开重要神经血管,显露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附着区,确切复位后行螺钉、可吸收钉或钢丝固定,牢靠固定撕脱骨块,术后管型石膏固定患膝于30°屈膝位,术后第二天即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6周后解除石膏外固定,进行关节主动活动和CPM功能锻炼,第8周开始逐渐负重行走。术后2.5~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平均4个月经骨折块一期愈合,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关节感染、骨不连、骨折移位、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由此,我们总结经膝后内侧倒L形切口入路简便、快捷、安全、手术创伤小,可较好的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该入路的不足在于受限制的膝关节探查,因此术前应准确判断后交叉韧带损伤究竟是单纯性还是复合性,术前全面细致的查体和MRI检查是相当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