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上,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是一种空间形式,代表区域经济存在以及发展的形式。“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是区域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理县域历来就是安邦定国根本。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发展日益重视,而县域空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在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阔的经济地理空间与合理的经济空间结构无疑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然而,在当前我国进行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村镇体系规划等规划过程中,以及在实践撤乡并镇、迁村并点等一系列村镇建设活动中,对确定中心镇及中心村各级经济中心等重要空间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片而性和主观性,或者是单方而依据村镇经济规模,或者依据某些领导人的利益关系和主观意愿而确定,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大大降低了各类规划的指导意义,严重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从中心地理论入手,探讨了区域中心体系形成发展的作用机制,形成中心体系的理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选取位居平原地区且为传统农业区的大荔县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利用数学模型及地理信息技术对研究区进行中心地中心性强度的测度和中心职能分类,对分析结果进行优化制定中心体系合理的结构模型。具体内容如下:(1)中心体系相关理论研究本文先从中心地理论相关理论研究入手,阐述与中心体系相关的基础理论,对国内外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总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传统的中心地理理论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进行改变和调整。同时指出发展现代中心地理论需要结合当前社会需要以及新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更新发展。因此尝试着变化中心体系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心体系发展的模式,以及其创新的框架结构,并对其已有的发展进行预测。(2)阐述了制约中心系统的普遍因素,如降水与水资源分布造成的影响、地形地貌对中心地系统的作用机制。同时对新时期新要素的影响机制做进一步分析,包括在交通运输网络演进、行政区划、信息化和全球化等因素作用下的中心体系结构模式。(3)以大荔县乡镇为研究对象,先确定代表中心性强度的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2009年的中心性强度进行测度,并且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中心地等级。最终结果认为县城中心性最强且地位稳定;等级较高的一些中心地高度集聚,两翼边缘化非常明显;综合中国心乡镇重振,门户和枢纽中心地地位应凸显。(4)运用相关软件按照六边形网络结构对大荔县中心体系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制定出大荔县中心体系结构模拟模型,使之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数量最优的中心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