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定ACS患者的Rho激酶活性及NT-proBNP血清水平,探讨联合应用两项指标评价其对ACS患者近期预后价值。方法:收集于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因胸痛或胸部不适感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118例,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98例、非冠心病对照组20例,其中将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又分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STEMI)52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STEMI)26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0例,采用Western blot来分析ROCK活性。ROCK活性的表达是通过每个人肌球蛋白磷酸酶磷酸化亚基(P-MBS)与肌球蛋白磷酸酶总的亚基(MBS)的比值来计算。根据冠脉造影结果以国际通用的Judkins法计算冠脉病变支数。另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接受PCI术治疗的有43例。并记录住院期间及电话随访出院后12个月内出现的心脏不良事件,包括:新出现的症状性心衰、心源性死亡、再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Rho激酶活性比非冠心病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急性心梗组Rho激酶活性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增加﹙P<0.05﹚,但STEMI、NSTEMI组间的Rho激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内有8人死亡,16人再发ACS,9人出现新的心力衰竭。2.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以ROCK活性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吸烟史、BMI、入院时出现心衰症状、CRP、FBS、TG、TC、LDL、HDL、WBC、CTnT、冠脉病变支数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出现心衰症状、WBC、LDL、冠脉病变支数是ROCK活性的独立预测因子。3.心血管事件组ROCK活性、NT-proBNP血清水平比无心血管事件组ROCK活性、NT-proBNP血清水平显著升高(P<0.001﹚;以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有无发生心血管事件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吸烟史、是否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FBS、TG、TC、LDL、HDL、WBC、ROCK活性、NT-proBNP血清水平、冠脉病变支数、CTnT、入院后接受PCI术、使用他汀类药物为自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接受PCI治疗(HR=0.24,95%CI:0.07~0.76)、出院后使用他汀类药物(HR=0.26,95%CI:0.08~0.84)、 Rho激酶活性(HR=2.67,95%CI:1.52-4.68)、NT-proBNP(HR=1.00003,95%CI:1.00002-1.00005)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4.高NT-proBNP水平和高Rho激酶活性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那些低NT-proBNP和低Rho激酶活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4倍(HR=3.68,95%CI:1.26-10.78)。结论:1. Rho激酶活性在ACS患者中是增加的,尤其是在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2. Rho激酶活性增高的ACS患者近中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大。3.联合应用Rho激酶活性和NT-proBNP血清水平比单独应用NT-proBNP血清水平能更准确的识别具有高风险的ACS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