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教育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对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往论者多认为农民教育在建国前着眼于夺取政权,在建国后着眼于巩固政权,是一种工具教育。我们称这种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研究上的“工具论”认识范式。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现代化导向的政党,她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历史重任,以建立独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和符合现代化要求、高效有力的中央政府为已任。在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党一直把农民问题置于现代性成长与传统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中去认识。无论是改变传统社会的根基,还是培育现代化的内在生成力,以及对农民进行新的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等现代意识的启蒙和重塑,使农民摆脱传统意识的束缚,都是这样。因而其农民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实质是为中国现代化培育新的主体力量,使农民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的农民教育为着眼点,以中国现代化为切入点,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把党的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置于中国百年现代化探索历程中进行研究,勾勒了党农民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提炼了党农民教育理论的内涵,考察了党农民教育理论的实践,总结了党农民教育的积极成效和遗留问题,为继续推动农民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并为现实农民问题的解决汲取理论资源。全文分别从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指导理论、背景分析、理论内涵、实践探索、实效分析和当代价值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现代化视阈中的农民教育问题。这是全文的总论,对整个文章起统领的作用。后面四章均是在本章指导下展开的。本部分归纳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现代化视阈中农民问题的基本内容,认为农民教育是克服农民小生产意识、走向现代化的保证。提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现代化视阈中的农民理论指导中国现代化。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的背景分析。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有其产生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资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和建国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党农民教育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在此基础上指出农民问题不仅是摧毁中国现代化障碍阶段的主要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阶段的主要问题。但农民的局限性无论是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均不适应。因此,对农民进行新的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等的教育成为必然。此外,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的形成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启蒙思想和国外进步思想批判地吸收。第三章,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的内涵。本章从党农民教育理论的目标导向和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分析了党农民教育理论的内涵。指出党农民教育理论的目标导向是:在现代化障碍摧毁阶段,树立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意识,使农民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阶段,确立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使农民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最终实现农民由传统小生产者到现代劳动者的转变。最后,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原则、教育的重点、教育的载体四个方面探讨了党农民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的实践。农民教育是一个变量概念,其内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在现代化障碍摧毁阶段,党对农民的教育主要包括组织纪律教育、主体性意识的培育、家族意识的解构、阶级斗争意识的型塑以及民主意识的训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阶段,党对农民的教育主要有文化知识教育、科学技术教育、集体主义意识的构建,社会主义教育等。党农民教育理论的实践,不仅是对束缚农民的旧思想、旧道德的解构,更是对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道德的构建,是“破”和“立”的统一。第五章,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本章试图对党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既指出了党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效,也分析了党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党的农民教育为方法论指导,认为在现阶段,党在20世纪中期提出的问题——“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依然存在。农民教育是当今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思想工程。总之,通过“中国现代化”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1921年——1966年这段时间党农民教育的图景。这一图景以新中国的建立为分界点。建国前党通过教育唤起了农民的参与和支持,在解除农民身上枷锁的同时改造了传统社会的基础,培育了现代化的内生力量,为中国现代化创设了前提条件;建国后党通过教育调动和发挥了农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改造了农民的落后意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使农民由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者成为现代工业化中的劳动者。一句话,农民教育是站在最终实现现代化这个大前提下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