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德尔(1685~1759)和莫扎特(1756~1791)是德奥伟大的作曲家,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作为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两位最重要的声乐作曲家,他们所创作的声乐作品无论在数量还是在都很少有人能够超越。韩德尔和莫扎特的咏叹调、独唱曲和宣叙调不仅是声乐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也是声乐学习和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素材。这些作品能够把细腻、微妙、多变的音乐表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声音技术训练方面,大量演唱他们的作品,可以使声音得到一种非常严格、古典和规范的训练。因此,在当今世界的声乐教育领域他们二人的作品都极受重视。本文着重分析韩德尔和莫扎特广为传唱的几部经典作品,即:韩德尔清唱剧《弥赛亚》中的“Rejoices greatly,o Daughter of Zion(”尽情欢笑)、《约书亚》中的“Oh! had I jubal’s lyre”(倘若我有把朱巴琴)、以及歌剧《朱利叶·恺撒》中的“Vadoro, pupile”(我仰慕你,眼睛);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Batti, batti”(鞭打我吧)、《费加罗婚礼》中的“Porgi, amor, qualche ri storo”(爱神请听我祈求)和《魔笛》中的“Ach, ich fuhl’s, es ist verschwundun”(我感到失去一切幸福)。这几首著名的女高音咏叹调充分反映了韩德尔清唱剧和莫扎特歌剧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作者根据自己在具体演唱过程中的体会,深切感受到这些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它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所达到的高度,以及它们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有鉴于此,本文试图结合相关的理论认识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探讨歌唱者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及相应的演唱要点。重点指出,演唱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作品从巴罗克至古典时期的内在发展脉络,而且要懂得如何以现代人的情感或表现手段去阐释作品的历史性特点、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命运。文章最后强调,我们应该站在现当代音乐多元化的新基点上,既要遵循古典的规范(即在声音上要求非常古典classic,音乐表现上追求作曲家原初的要求),还要融入现代自我创新的新鲜因素,做到传统技巧和超前思维的统一,以鲜活的时代精神复活经典歌剧的人物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