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四纪气候的波动对现存物种的分布模式(distribution pattern)和遗传结构(genetic structure)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采用了6个叶绿体片段(trnS-trnfM,trnL-ndhJ,rpoC1-rpoB,trnS-trnG,trnH-psbA和trnK-matK)作为分子标记,对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半常绿灌木物种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和亲缘地理学研究。首先,我们采集了该物种在我国东北地区现有分布范围内的23个自然居群的166个兴安杜鹃样品,包括大兴安岭(Greater Khingan Mts.)、小兴安岭(Lesser Khingan Mts.)、长白山脉(Changbai Mts.)和辽东半岛(Liaodong Peninsula)。基于所收集的材料,我们进行了群体样本的叶绿体片段扩增与测序,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遗传结构、亲缘地理结构(phylogeographical structure)和系统发育关系(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等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东北地区的兴安杜鹃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而其中长白山脉和辽东半岛可能是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中心。此外,我们从叶绿体基因合并矩阵中鉴定出了11个叶绿体基因单倍型,而这些单倍型呈现出了清晰的地理分布模式。其中,大、小兴安岭的单倍型聚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枝,而长白山脉和辽东半岛的居群(除了居群BY外)聚成了另一个独立的分枝,最后,辽东半岛的居群BY单独形成一个分枝。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遗传变异的分布类型进行了初步分析,我们的结果显示出超过70%的遗传变异出现在群体间,并存在着显著的亲缘地理模式(NST>GST,P<0.01),而失配分布(mismatch distribution)分析和中性检验的结果显示在冰后期没有种群扩张现象出现。这些结果共同证明了兴安杜鹃显示出了空间遗传结构并且末次盛冰期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和遗传变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