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项羽本纪》作为其中最精彩、最重要的篇章之一,被梁启超誉为《史记》十大名篇之一。美国汉学家倪豪士(1943~)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史记》全译工程,这是译界公认的美国第二次大规模的《史记》英译工程。倪译本最大的特色就是拥有详尽的副文本,仅《项羽本纪》一章中的脚注便多达289条。然而,学术界对于倪译本中的副文本关注并不多,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从阿皮亚的深度翻译理论出发,通过文献整理和副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对倪豪士《项羽本纪》英译中的注释、序言、后记以及附录四种副文本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探讨其在深度翻译背景下的功用,以期为中华外译事业提供些许意义与启示。研究发现,倪豪士主要采取直译加注与音译加注的方法处理文化负载词,凭借丰富的注释来补充并阐释文化与历史信息,充实文化语境,从而促进读者的理解与接受。同时,倪豪士在译文中保留了古汉字,表明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与重视;倪豪士为译本撰写长篇序言,通过介绍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等来呈现译者崇尚文化多样性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的翻译理念;后记解释了本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附录提供了大量的相关翻译及研究的参考书目、地图以及人名、地名和官名的称谓索引,便于读者定位与查找,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西方汉学家与学者进一步的研究与考证奠定了学术基础。该研究理论上为倪译本的副文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实践上丰富了倪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为中国典籍的英译提供了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