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改造酿酒酵母合成叶黄素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黄素是自然界中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一种类胡萝卜素,同时也是视网膜黄斑色素的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饲料和化妆品等领域。为了探索叶黄素的发酵法合成,本文以酿酒酵母为操作平台,以动态调控为手段,从代谢途径中限速酶的挖掘、分子改造和平衡表达等方面出发,开展一系列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构建叶黄素生产菌株,实现了叶黄素的异源生物合成。根据叶黄素的天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基因挖掘,人工合成经过密码子优化的万寿菊来源的番茄红素ε-环化酶和红发夫酵母来源的番茄红素β-环化酶,发现β-环化酶(CrtYB)的活性远远强于ε-环化酶(OmLCYE),形成大量副产物β-胡萝卜素而无法合成关键中间体α-胡萝卜素。通过引入温敏型调控蛋白Gal4M9,并将CrtYB置于CAL启动子下,使其表达受到温度控制,而对其余基因进行组成型表达,以此调整OmLCYE和CrtYB的表达顺序,成功实现了 α-胡萝卜素的合成。为了进一步提高α-胡萝卜素的比例,将OmLCYE与细胞膜定位序列融合,同时利用菌落颜色差异构建高通量筛选方法对OmLCYE进行定向进化,最终利用含细胞膜定位序列的ε-环化酶突变体(PMseV-C-OmLCYEF61N,菌株YTA08)将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的比例提升至1:1.5,α-胡萝卜素产量可达294.3 μg/L,为叶黄素的合成奠定了基础。为了构建完整的叶黄素异源合成途径,以上述产α-胡萝卜素菌株YTA08为宿主,进行羟化酶的筛选,得到底物专一性强且催化活性高的拟南芥来源的胡萝卜素β-羟化酶(CYP97A3)和ε-羟化酶(LUT1),同时发现叶黄素在酿酒酵母中是有序合成的:α-胡萝卜素在CYP97A3的催化下形成玉米黄质,随后在LUT1作用下进一步生成叶黄素。通过增加限速酶CYP97A3的拷贝数,叶黄素产量可达595.3 μg/L(438 μg/g DCW),同时α-胡萝卜素积累量为538.8 μg/L,说明代谢流主要转向了α-分支。由于万寿菊来源的番茄红素ε-环化酶活力低,需要在高拷贝游离质粒上表达,重新筛选了更高活力的番茄红素ε-环化酶,通过拟南芥来源的ε-环化酶(At-LCYE)基因的染色体整合构建了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的叶黄素生产菌株。同时,为了提高α-胡萝卜素的转化率,对胡萝卜素羟化酶的辅因子进行了筛选和优化表达,发现RFNR1和FD3作为还原酶时,羟化酶的催化活性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叶黄素的产量,对番茄红素ε-环化酶、胡萝卜素卜羟化酶及其还原酶进行平衡表达,最终菌株YTL-AE-07(包含两个拷贝At-LCYE,三个拷贝CYP97A3和一个拷贝RFNR1、FD3)中叶黄素产量可达6.91 mg/L(1.88 mg/g DCW),经过高密度发酵产量可达28.27 mg/L,这是目前报道的异源合成叶黄素的最高产量。在摇瓶发酵过程中发现,菌株YTL-AE-07过早积累类胡萝卜素,不利于细胞生长。为了解决生长与中间产物积累之间的矛盾,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利用葡萄糖响应启动子和温敏调控系统,构建了一套葡萄糖浓度、温度双重响应的动态调控系统。首先,对碳源响应启动子PADH2进行了表征,确认其在YPD培养基中受到葡萄糖浓度的严格调控,即高浓度抑制、低浓度激活。随后,将菌株YTL-AE-07 的 δ-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中的组成型启动子替换成ADH2启动子,结合 δ-胡萝卜素转化的温度调控成功构建了多层次调控的叶黄素生产菌株,利用此系统可将细胞生长、关键中间产物δ-胡萝卜素积累和终产物叶黄素的合成分成三个阶段。在摇瓶培养中,菌株叶黄素产量可达19.92mg/L(4.53 mg/g DCW),远高于两阶段培养的菌株,干渣含量达到与藻类相当的水平。该三阶段动态调控系统可同时解决细胞生长与产物积累之间的矛盾以及细胞途径内部竞争这两大关键问题。本项工作将为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叶黄素奠定基础,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开发的反应顺序调控和三阶段调控策略为其他天然产物的异源合成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糖敏微针贴可根据血糖浓度自动调节胰岛素释放速度,并且具有微创无痛等优点,有助于糖尿病人更好地管理血糖,提升生活质量。现有文献报道的糖敏微针贴主要有组装式、一体式和核壳结构式微针贴等三类,还存在着胰岛素负载量低、组分溶解和制备复杂等问题。本论文采用苯硼酸基为糖敏基团,以简单温和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一体式和核壳结构式糖敏凝胶微针贴,研究了其溶胀行为、机械强度、胰岛素分布和胰岛素控释性能,探讨了其糖敏机理
学位
氨(NH3)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化学品,在农业中用作肥料,是一种无碳能源载体,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目前,氨合成主要依赖于传统的Haber-Bosch工艺,其年消耗量占世界能源供应消耗量的1~2%,且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CO2。鉴于化石燃料短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电化学氮还原反应(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NRR)合成氨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可持续高效固氮发展策略,因为该
学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具有优异的抗冲击、耐磨损和耐腐蚀等性能。然而UHMWPE初生颗粒中存在大量的链缠结,限制了分子链的取向、扩散和松弛行为,不但使UHMWPE的熔体黏度大,熔体加工异常困难,而且其力学性能也仅为理论值的1/3。究其原因,UHMWPE通常采用负载型催化剂在60℃以上的淤浆聚合工艺中生产,一方面,活性位点在载体表面随机分布、距离近,使近邻活性链发生缠结,另一方面,60℃以上
学位
化工分离过程是化学工业中能耗与投资最集中的环节,其中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高度相似体系的高效分离是化工过程中一直面临的难题。吸附分离作为常规热驱动分离的补充或替代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此类化学品分离的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含有开放金属位点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具有典型的Lewis酸性位点,能够诱导分子极化,增强与客体分子的相互作用,但生产成本高、高热/化学稳定性差等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实际分离中的应用。针对
学位
负载型纳米材料分散性好、结构稳定、易于回收,在催化、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形貌密切相关,传统釜式反应器中物质混合不充分,重复性差,制备得到的材料形貌较差,工业化生产不稳定。微通道反应器比表面积大、传质速率快,合成过程可控性好,易于放大,能够可控化合成粒径分布均匀的纳米材料。本文将3D打印技术与微通道反应器相结合,研究了微通道反应器内负载型纳米材料的非均相合成过程。主要研究内容有:
学位
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可制备得到雄烯二酮(AD)等重要甾体药物中间体。从AD出发,可以合成几乎所有的甾体激素类药物。然而,该过程中存在着甾醇底物低水溶性、产物抑制和降解等技术难题,限制了这一生物转化法的反应效率。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由于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近年来在生物催化与转化中的应用报道层出不穷,但在微生物降解植物甾醇侧链过程中的相关研究还刚刚起步。离子液体的生物毒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也是影
学位
复合固体推进剂(CSPs)是一种含能材料,通常由金属燃料铝(A1)、可燃粘合剂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无机氧化剂高氯酸铵(AP)和少量其它成分如固化剂、稳定剂和燃速催化剂(BRCs)等组成。添加茂金属燃速催化剂(如二茂铁和卡托辛)是一种有效提高推进剂燃速的办法。二茂铁基化合物由于具有较好的微观均匀性及与粘合剂较好的相容性等优势,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燃速催化剂之一。然而,二茂铁基燃速催化剂还存在一些
学位
低碳烃和电子特气等复杂混合物的高效分离是高纯化学品制备的关键过程,但混合物组成复杂且结构性质高度相似,分离能耗较高。现有基于分子单一维度性质差异的分离过程存在吸附容量和选择性难以兼顾、再生能耗高等不足,亟需发展更加高效的吸附材料和分离策略。本文基于阴离子功能化超微孔材料精细可调的孔道结构和阴离子识别位点,系统探究了此类材料的柔性结构调控和响应性分子识别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分子不同维度性质差异,定
学位
能源技术革命以实现清洁能源对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先进电池技术作为能源技术革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动力电池行业及储能行业影响巨大。近年来,电动汽车、无人机等大型设备的发展对新型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系数的电池化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石墨为负极,过渡金属为正极的锂离子插层式化学体系的能量密度已经接近极限,无法应用于更高动力需求的场景。锂金属作为高比能负
学位
目前国内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逐渐以数字化保护手段代替了实物收藏等传统保护形式。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给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方式方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服饰”为例,探索了AR技术对畲族服饰文化展示的助推作用,形成对科技助力服饰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认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