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当代文坛,作家李锐一直以其颇具个性但又绝不张扬的创作姿态悄然存在于读者的视野中。你无法将他归属于任何文学流派,也无法将他的创作纳入这样那样的文学思潮,他的读者数量也远远比不上时下的“明星作家”,但他所追寻的却是一条现代民族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发展道路。20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坚守本土文化立场,坚持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存体验为文,孜孜不倦地从事着他独特的艺术创造。这些年来,李锐的作品逐渐引起国内外文学界的重视,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对他推崇有加,他还继苏童与叶兆言之后,参与了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述神话”项目。然而,学界对李锐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他的单篇作品上,全面系统地研究其作品的整体特点、思想特色的较少,且多着眼于叙事话语和文化批判层面。本文即试图以李锐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启蒙、理想三个角度对其思想性加以分析,描述李锐创作中强烈的理性意识和自觉的历史意识,力求深入探讨李锐具有个人色彩的“独立性的表达方式”及“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于其文学创作之路上踽踽独行的坚实身影背后,凸显其“不是为了观众和掌声”的写作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解构与重建——历史世界的对立绞合。李锐是随新时期文学成长起来的作家,“历史”是他在创作中反复述说的主题,其小说和随笔中大量融入了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和追问。在对历史的思考追问中,李锐将矛头首先指向了历史的单向度性、进化论与理性化。他常把两种对立的文化、思想并置于同一个历史世界,使之产生矛盾和冲突,进而表达历史丰富复杂的本然状态。他在文本中设置民间和庙堂两种对立历史意识,用民间的眼光解构历史的单向度;书写生活的恒常性,消解历史的进化论;写出历史的无理性和偶然性,呈现历史的多种含义和多种发展可能性。第二部分:质疑与张扬——启蒙世界的悖谬诉求。启蒙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贯穿始终的主题,启蒙立场也被无数中国知识分子所信仰和坚守,成为其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九十年代以来坚持追求人文理想的作家之一,李锐继承启蒙传统的同时渐渐对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充满着质疑,这种质疑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批判启蒙者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立场,批判那一套话语里建立的所谓的文化等级、知识等级。为此他还设置了苦根儿、张仲银等自以为是的“启蒙者”形象,随着这种认识的发展,李锐在中后期文本中开始有意张扬民间立场,民间话语在《万里无云》、《无风之树》、《银城故事》等作品中得到强化,李锐把本来是被教育、被启蒙、被改造的对象,推到了前台进行表演,而文本中知识分子的声音和立场被消隐在矮人们口语的海洋里,还民间话语以真实的历史地位。第三部分:幻灭与追求——理想世界的双向煎熬。在民间的大地上,李锐认识到了革命和理想的虚伪,认识到了原先的理想在堂皇的形而上的装饰下,隐蔽着虚伪、虚假和虚无。认识到这一点,李锐开始主动摒弃曾有的各种理想,于是他的写作中弥漫着苍凉与穷困、孤独与肃杀,结局也总是放弃圆满,笼罩着缺憾与死亡。在李锐看来,困境是人类最本真的生存状态,他开始执著于对人及人生存困境的写作,并突出了对理想的悖论书写。理想虽然失落,但对理想的追求却一刻也没有停止,李锐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农民、知青、青年革命者还是士绅,都执著于他们的理想,从中体现出了作者本人对理想精神的发扬和理想人格的寻求。正因为有了这种探求,才使作品在黯淡的氛围里涂染上了亮色,在悲凉绝望中增加了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