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肿瘤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而根治肺癌的首选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毕竟是一把双刃剑,在切除病患肿瘤的同时也对机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创伤。此外,围手术期发生的严重的并发症会大大增加了肺癌切除术的病死率。研究发现在诸多并发症当中,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与肺癌切除术中不当的输液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是在特定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参考下,以增加组织器官灌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个体化液体治疗方法。研究发现此种输液方法可减少危重病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死亡率,减少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本实验目的在于探究麻醉期间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着重关注术后急性肺损伤发生率,为肺叶切除患者应用新的液体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选择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唐都医院)胸外科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择期行胸腔镜下右肺下叶切除手术患者123例,其病情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级,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4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44-62岁,平均年龄为53±9岁)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40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35-59岁,平均年龄为47±12岁)。C组患者根据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等按照常规液体治疗方案进行液体管理治疗;G组患者在Vigileo监护仪指导下,根据每搏量变异度(SVV)监测值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两组患者均监测围术期心率(heart rate,HR)、心指数(Cardiac Index, C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等指标,并监测术中血液动力学指标,计算氧供指数(DO2I),同时记录术后肺切除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ASA分级、年龄、BMI、残气量/肺总量、手术时间、病灶体积和1秒率(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组术中HR、MAP与C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VP较C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ScvO2及DO2I较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术中输液量(1180±213ml),术后液体输入的正平衡量(421±189ml),明显小于C组的(1950±426ml)和(879±24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重症监护室(ICU)驻留时间C组为4±1天,G组为2±1天,G组时间较C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合指数C组为293±102 mmHg,G组为540±75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水肿发生情况C组为3例,G组为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C组为4例,G组为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发现双肺侵润C组为3例,G组为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肺损伤C组为3例,G组为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实验研究发现以每搏量变异度(SVV)为导向,通过连续心排出量检测仪(Vigileo)实施监测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明显改善胸科肺叶切除患者术中各项生理指标,同时降低术后急性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以中心静脉压(CVP)为监测指标指导输液的传统“限制性输液”方法相比,GDFT能够精确的反映心脏前负荷,改善因补液不足而引起的隐匿性低血容量及组织低灌注;并能够避免“开放性输液”因输液过多或单位时间内输液过快而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及外周组织水肿等缺点。因此,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更适合应用于胸科肺叶切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