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农村确立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曾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业生产率得到了空前提高。但随着农产品短缺时期的结束,该制度的缺陷逐渐凸显,被推向市场最前沿的小农户,由于生产规模小、力量薄弱,在面对市场不确定性时显得无能为力,一方面,广大小农户难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交易成本大、利益损失高。在此背景之下,农民对于组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提高农民市场地位、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农民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大量调研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在迅速增长,然而,真正有影响力、带动能力强、能够大幅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并不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融资困难、资金不足。导致合作社融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是合作社这种农民组织化的制度安排存在着天生的制度缺陷吗?还是我国独特的外部约束阻碍了合作社的融资?如果是合作社本身制度的缺陷,到底缺陷在哪?能改进吗?如果是我国独特的外部约束导致的,这些制约因素又在什么地方?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本文运用产权理论、信息经济学、现代融资等相关理论,采用实证与规范相结合、比较分析、博弈论等分析方法,通过对转型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存在着成员异质性突出、规模小成员少、内部制度不完善等特点;通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现状,认为存在着股权融资有限、信贷融资不足和政府支持不足等问题。进而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融资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双产权”即农地经营权流转不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的独特性对合作社的融资产生了制度环境约束;而银行与合作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造成了银行对合作社的惜贷行为。据此分析,论文从改革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合作社产权制度以及改善信息不对称局面等角度提出解决合作社融资困境的政策建议。总之,论文通过从“双产权”和信息不对称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更加丰富了我国的合作社理论,尤其是合作社融资理论,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和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