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幸福问题在社会道德生活中的地位愈益突显,因此研究幸福的必要性也愈益彰明。初中生正处在人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期,这不仅意味着在理论上开始进人确立自我意识、确立人生观的阶段,而且在实践上,他们正逐步转化为能动的社会主体。当代的初中生都出生在九十年代以后,社会物质生活较丰裕,由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严峻的升学压力、家长的不正确引导以及学校在幸福教育方面的缺失等综合原因,使学生对幸福的认识和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异。出现了价值观的误区,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庸俗主义倾向。因此,帮助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幸福和感受幸福,不仅有助于他们确立和提升自己的幸福观,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提高生活质量,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本文以安徽省宿州市一中、二中、八中、九中和十一中的7-9年级初中生为实例,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编制问卷、正式测验、结果分析三个步骤,深入的比较分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初中生对幸福认知、获得幸福的途径、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差异,并对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调查结果如下:(1)女学生的幸福感稍强于男生;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幸福感强度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递减;不同经济状况的初中生在主观幸福感上无明显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初中生幸福感总体趋势上大致相同;父母受教育程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2)初中生普遍认为身体健康、热爱生活、家庭和睦、等因素是能够获得个人幸福的重要途径。他们最倾向于同学关系的和睦,有知心朋友在身边能随时提供温暖和支持则感到幸福。当代的初中生十分清楚金钱不是万能的道理,物质丰富不等于幸福,只有努力奋斗才是实现人生目标最关键的因素。(3)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离实现民主型教养方式还有一定距离;初中生在应对挫折方面的能力不足;学校教育只偏重知识传授,机械重复,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4)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教师关注、父母教育方式、学业压力、个人的人格及应对方式、人际关系等共同影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