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加剧导致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压力,也严重影响着市民的身心健康。生态风景林作为城市森林的一个特殊分支,强调同时发挥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美化城市、观赏游憩、改善环境、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城市林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市民的紧张情绪,在城市中推进生态风景林建设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迫切需求,但是建设的前提是识别出优先建设区。本研究以2019年武汉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武汉市林地资源现状并确定了武汉市生态风景林潜在发展区。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GIS-AHP)的方法,对潜在发展区进行景观敏感度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视觉和生态两个方面。通过构建生态风景林优先建设区识别矩阵,将两方面的评价结果进行整合,从而识别出不同等级的生态风景林优先建设区,并为其分别提出了生态风景林营建对策,以期为武汉市生态风景林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考虑到生态风景林建设时的现实问题,本研究确定的武汉市生态风景林潜在发展区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排除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且不包括Ⅰ级保护林地,潜在发展区的面积为127553.93hm~2,说明武汉市生态风景林拥有广阔的发展建设空间。潜在发展区在黄陂区的分布面积占比最大(39.89%),在硚口区的分布面积占比最小(0.23%),说明潜在发展区在武汉市各地区的分布不均并且具有较大差异。(2)在武汉市生态风景林潜在发展区的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中,从潜在用户、观景条件和景观吸引力三个方面构建了潜在发展区的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指标体系。在GIS中对各指标的专题图进行加权叠加计算并将潜在发展区进行分区,得出低、中、高视觉敏感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8.30%、67.40%、14.06%。在高视觉敏感区进行生态风景林建设所能带来的景观效益较高,而在低视觉敏感度区进行生态风景林建设所能带来的景观效益较低。(3)在武汉市生态风景林潜在发展区的景观生态敏感度评价中,选择坡度、高程、坡向、水文和植被覆盖度五个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在GIS中对各指标的专题图进行加权叠加计算并将潜在发展区进行分区,得出低、中、高生态敏感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58.94%、34.55%、6.51%。中、低生态敏感区的总面积占比高达93.49%,说明潜在发展区中的大部分区域都可以进行适当的人为建设活动。(4)生态风景林优先建设区识别结果显示,在武汉市生态风景林潜在发展区中,一级优先建设区、二级优先建设区、三级优先建设区和生态保育区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3.73%、62.93%、16.82%和6.51%,在一级优先建设区进行生态风景林建设的优先性最高,在该区域进行生态风景林建设时值得投入更多的资源。其中,一级优先建设区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面积占比最大(17.10%),说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生态风景林建设的发展前景最为广阔。此外,在武汉市的生态风景林建设中,江岸区、硚口区、江汉区、武昌区和汉阳区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地区,更多精细的景观设计在这些地区的生态风景林建设上是值得尝试的。(5)根据生态风景林各级优先建设区的基本情况及其空间分布特点,分别为其提出了生态风景林的营建对策。在一级优先建设区上进行生态风景林建设时,应该在保证生态稳定的前提下,侧重于发挥其景观效益,建议着重营建的生态风景林类型有:江河风光带生态风景林、道路生态风景林、城市公园生态风景林以及庭院生态风景林。在二级优先建设区上进行生态风景林建设时,应该兼顾其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建议着重营建的生态风景林类型有:山地型生态风景林、滨水型生态风景林和乡村生态风景林。在三级优先建设区上进行生态风景林建设时,应该侧重于发挥其生态效益,而不必过多地追求其景观效益。对于生态保育区,建议在该区域上采取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措施,以稳步提升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在当地生态系统恢复稳定后再考虑进行生态风景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