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后入路手术方式在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中的疗效,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骨一科确诊为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0例患者。根据所选用手术方式的不同纳入三个治疗组,每组20例: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组(A组),单侧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联合对侧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组(B组),双侧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组(C组)。年龄范围为50-74岁,平均年龄60.45±6.29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手术节段:L3-4 2例,L4-5 38例,L5-S120例。对三组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复查MRI中多裂肌横截面积变化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前、术后1、6个月腰腿痛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最终56例患者成功施行手术并获得术后1、6个月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5-16.2个月,平均随访10.13个月;三组一般情况、术前JOA评分与VAS评分及术前磁共振中腰椎多裂肌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时间(分钟)分别为:A组 126.20±28.57,B 组 136.56±16.76,C 组 134.39±25.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ml):A 组 160.00±64.99,B 组 234.06±29.93,C 组 379.78±74.20;术后平均引流量(ml):A 组 110.05±69.29,B 组 168.94±38.47,C 组 243.61±129.87,三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三组JOA评分分别为:A组21.85±1.27、B组19.94±1.47、C组18.50±1.04;术后1个月时三组VAS评分分别为:A组2.85±0.75、B组2.94±0.24、C组3.67±0.49;术后6个月时三组 JOA 评分及 VAS 评分分别为:A 组 23.05±1.15、1.95±0.60;B 组 22.39±1.378、2.17±0.51;C 组 22.83±1.72、2.11±0.34;A 组、B 组的 JOA 评分、VAS 评分在术后 1个月时较C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6个月时三组患者的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三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腰椎MRI与术前比较,其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平均多裂肌萎缩率(%)分别为:A组19.78±1.61、9.10±1.49、B 组 22.77±4.43、12.12±2.34、C 组 31.28±3.23、18.70±2.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表浅切口愈合不良A组1例(5.0%),C组1例(5.6%),B组无;术后神经根性症状A组2例(10%),B组1例(5.6%),C组无;C组1例(5.6%)患者出现血容量不足。三组均未出现脑脊液漏、深部感染、椎弓根钉移位等并发症。结论与传统入路相比,双侧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能有效减少围手术出血量及防止腰背肌肉萎缩的优势,符合微创手术理念。三种后入路手术方式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均可获得相似并且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远期疗效如何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尚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