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整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等六部医案中治疗温病湿热证的医案,数据分析叶天士治疗温病湿热证的用药。从而为临床治疗温病湿热证提供借鉴,为现代辨治湿热证提供临床依据,为发展和创新温病湿热证的治疗提供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按照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据湿热部位、湿热浅深和湿热病种等分别建立湿热证病案的一级数据库和二级数据库,数据库按照“医案卷数”、“医案原文”、“病名”、“症状”、“病机”、“方剂”、“药物”项目录入。通过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归纳出叶氏治疗湿热证的药物性味归经、组方配伍及高频药物,然后从温病学专业角度分析,总结出治疗叶天士医案治疗温病湿热证的用药规律。结果:1、按三焦辨证,据湿热部位分类的频数及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上焦湿热证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苦杏仁、黄芩、连翘、滑石等,多属清热宣肺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等类别;性味归经上,属寒、温,苦、甘,多归为肺经等;共得出主要以芳香化湿药、清热利湿等为主配伍构成的的4个因子。中焦湿热证频次较高的药物有黄连、茯苓、白术、陈皮等,多属清热燥湿、健脾理气、利水渗湿等类别;性味归经上,属温、寒,苦、甘,多归为脾、胃二经;共得出由苦温燥湿、健脾化湿、清热理气等药物配伍构成的3个因子。下焦湿热证频次居于前者的药物,为茯苓、通草、滑石、猪苓、泽泻、黄柏等类别;属利水渗湿和清热利湿等类别的药物;性味归经上,属寒、温,辛、甘、苦,多归为膀胱、肾经;共得出多由清热利湿和淡渗分利等药物配伍构成的5个因子。2、按卫气营血辨证,据湿热浅深分类的频数及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卫气类湿热证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苦杏仁、藿香、黄连、茯苓、陈皮等,属芳香化湿、化痰止咳平喘、清热化湿、利水渗湿等类别;性味归经上,多为寒、温,辛、苦、甘,主要归为脾、胃、肺等经;共得出由清热化湿、芳香化湿、燥湿理气、利水渗湿等配伍构成的8个因子。营血类湿热证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茯苓、犀角、玄参、生地等,属清热、利水渗湿、补虚等类别;性味归经上,为寒、温、甘、辛、苦,多归为肝、心等经。结论:1、文献整理得出湿热证在叶天士医案,以《临证指南医案》出现较多,湿热证及相关医案共计为266例医案,其中《临证指南医案》186例,其他五本医案共80例。湿热证在温病临床较为常见。2、频数分析叶天士医案治疗温病湿热证的用药规律是:上、中、下三焦湿热证是以湿热部位分类,按三焦辨证用药。由药物性味归经、组方配伍及高频药物方面得出,治疗上焦湿热证宜用芳香化湿药为主,佐以清热利湿药物;治疗中焦湿热证宜用苦温燥湿、苦寒清热,佐以利湿药物;治疗下焦湿热证宜用淡渗分利,佐以清热利湿药物。卫气营血湿热证是以湿热浅深分类,按卫气营血辨证用药。3、因子分析叶天士医案治疗温病湿热证用药组方配伍规律是:善用四类药物:即理气祛湿(陈皮、厚朴、半夏、苦杏仁)、清热燥湿(黄连、黄芩、栀子、竹叶)、渗淡利湿(泽泻、茯苓、猪苓、白术)和清热利湿(苍术、薏苡仁、滑石)等,可单法使用,可两法相用,或三法同用,甚或四法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