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并比较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自体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治疗效果,经多方面综合比较评估后选择临床较安全、疗效较满意,更易于接受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共52例分为A、B两组。A组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为椎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B组2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6例)为椎间PEEK-cage融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的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12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角度变化;比较术前及术后1月、6月、12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值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跛行距离;采用SUK标准计算并比较两组术后6月、12月及末次随访的植骨融合率;末次随访采用Fischgrund标准评定疗效,计算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所有比较结果均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术前症状体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A组的手术时间长于B组,术中出血量多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术后1月椎间隙高度比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3月椎间隙高度丢失较术后1月明显(P<0.05),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椎间隙高度变化不明显(P>0.05)。B组术后3月与术后1月相比椎间隙高度丢失不明显(P>0.05),术后6月椎间隙高度丢失较术后3月明显(P<0.05),术后6月至术后12月椎间隙高度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术后3月椎间隙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术后6月、术后12月椎间隙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腰骶角角度较术前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术后12月及末次随访腰骶角角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术后1月与术前腰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VAS评分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月较术后1月腰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月、术后12月、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VAS评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ODI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月ODI评分较术后1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月、术后12月、末次随访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及末次随访ODI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末次随访跛行距离比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跛行距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术后6月、术后12月、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融合比Cage融合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但两组在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临床疗效优良率、短中期植骨融合率及腰椎稳定性变化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自体骨融合治疗费用低,可取得与Cage融合相似的满意疗效,但3个月内维持椎间隙高度的能力较Cage融合弱,需适当增加术后卧床时间,且有可能产生取髂骨并发症,应根据术者的手术熟练程度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同时,使用Cage可避免取髂骨所致取骨区域疼痛等并发症,还可相对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Cage融合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下地功能锻炼,并且创伤相对较小,易于被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