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别采用“结节内部血流信号”、“显著结节内部血流信号”及“仅结节内部血流信号”诊断甲状腺癌,确定诊断准确性最高的特征。2、对比评价SMI、CDIF、PDFI对甲状腺结节血流分布、内部血管特征的显示,确定检测甲状腺结节的最佳多普勒工具。资料和方法:我院50个住院患者58个甲状腺结节被纳入,患者男女比例为23:27,中位年龄44岁。其中良性结节27个,恶性结节31个。分别使用SMI、CDFI、PDFI对甲状腺结节的血流分型、内部血管特征进行检测。甲状腺结节血流分型:0型:无血流信号,Ⅰ型:仅周边血流信号,Ⅱa型:混合血流信号-外周多于内部,Ⅱb型:混合血流信号-内部多于外周,Ⅲ型:仅内部血流信号。Ⅱ和Ⅲ型合并为“结节内部血流信号”,Ⅱb和Ⅲ型合并为“显著结节内部血流信号”,Ⅲ型即“仅结节内部血流信号”。采用上述3个依据诊断甲状腺癌,对比诊断准确性。甲状腺结节内部血管特征包括:①血流量分级:按血流信号与结节面积之比分为0~25%;25%~50%;50%~75%;75%~100%;②血流信号分布是否均匀;③血管走形是否扭曲;④分支是否正常;⑤穿支:穿入角度是否为直角,穿入深度是否大于1/2,是否有单支粗大滋养血管穿入。结果:“仅结节内部血流信号”诊断准确性较“结节内血流信号”、“结节内显著血流信号”偏高,使用其诊断甲状腺癌时,3种血流显像模式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CDFI-92.5%、41.9%,PDFI-88.9%、48.3%,SMI-96.3%、77.4%。SMI较其他两者敏感性显著提高,原因是:①SMI能够显示甲状腺癌内部细小血管;②SMI能够区分结节边缘密集细穿支和结节周围环绕血管。3种模式下甲状腺结节血流量为SMI>PDFI>CDFI;SMI和CDFI显示甲状腺癌血流信号分布不均优于PDFI;SMI显示甲状腺癌血管走形扭曲及分支失常优于CDFI和PDFI。血流量、穿支角度及穿支深度在良、恶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4级血流量和单支粗大穿支均仅在恶性结节被探及。结论:“仅结节内部血流信号”有助于诊断甲状腺癌。SMI在评估甲状腺结节血流特征方面优于CDFI或PDFI。目的:1、在超声恶性征象中,确定甲状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2、探索超微血管显像联合灰阶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较合理方法。资料和方法:我院92个住院患者共113个甲状腺结节被纳入,患者男女比例为12:11,中位年龄42岁,其中良性结节34个,恶性结节79个。使用灰阶超声和SMI检测甲状腺结节灰阶征象和血流分型,灰阶征象包括①回声:分为低、中、高回声;②结构:分为实性、实性为主、囊性为主或囊性;③纵横比是否大于1;④钙化:分为无钙化、微小钙化、粗大钙化;⑤边缘:分为规整、不规整。血流分型分为0型无血流信号、Ⅰ型仅周边血流信号、Ⅱ型混合型血流信号、Ⅲ型仅内部血流信号。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癌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建立诊断模型。对比模型和以下6项依据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性,①任一灰阶恶性征象;②任一灰阶恶性征象或血流恶性征象;③边缘不规则、微钙化、纵横比>1中任一征象;④依据3或血流恶性征象;⑤任一独立危险因素;⑥低回声结节并且满足依据4。结果:甲状腺癌独立危险因素为纵横比>1、微钙化、Ⅲ型血流,OR值分别为5.474、10.597、36.530。模型诊断甲状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显著高于单一恶性征象和6项诊断依据,P<0.05。结论:纳入微钙化、纵横比>1、SMI仅结节内部血流的Logistic模型有助于诊断甲状腺癌。灰阶超声联合SMI诊断甲状腺癌优于单独使用灰阶超声。目的:1、了解Ang1、Ang2、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水平。2、探索Ang1、Ang2、VEG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3、通过研究SMI血流特征与Ang1、Ang2、VEGF相关关系,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SMI血流特征的本质意义。资料与方法:37个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病理标本被纳入,包含经典型19个、滤泡型18个。20个良性结节作为对照组,包括6个结甲腺瘤样增生、5个腺瘤、9个结甲。所有甲状腺结节术前行SMI检查,术后制备石蜡标本切片进行CD34抗体、Ang1抗体、Ang2抗体、VEGF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计数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甲状腺结节 Ang1、Ang2、VEGF 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分析Ang1、Ang2、VEGF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和SMI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的Ang2表达水平、VEGF表达水平和MVD值显著高于良性结节,Ang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良性结节。甲状腺乳头状癌MVD与Ang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5,p=0.035),与Ang1、VEGF未见明显相关关系。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0,p=0.03)。甲状腺乳头状癌边缘密集细穿支与Ang2表达水平和Ang2、Ang1表达强度差呈正相关(r=0.35,p=0.04;r=0.35,p=0.03),单支粗大穿支与Ang2、Ang1表达强度差呈负相关(r=-0.42,p=0.01),分支异常与Ang2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p=0.046)。结论:Ang2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血管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甲状腺乳头状癌边缘密集细穿支与Ang2表达水平和Ang2、Ang1表达水平之差呈正相关,提示边缘密集细穿支或许是新生血管。单支粗大滋养穿支与Ang2、Ang1表达水平之差呈负相关,提示单支粗大滋养血管可能是宿主血管增粗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