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死疲劳》是莫言利用43天写出的长篇力作,2006年在国内出版2008年即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教授译为英文。对于集章回体与民间叙事于一体的《生死疲劳》,其中文版和英文版都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以文学文体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探讨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的文体学特征及其文学效果和影响。本文从叙事视角、语言风格、情节结构三个方面,分析莫言《生死疲劳》的英译本的文体风格,以便在翻译作品中更本质地反映出文学原著的精神原貌。本文首先讨论译本中叙事视角的翻译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时刻注意叙事视角及其人物话语的转变,并在译文的风格中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调整。其次,本文还讨论译文中语言风格的传达问题,认为文体分析中译语的语言形式关系到传达原语风格的效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恰当处理原语中的各种语言现象。最后本文讨论译文中情节结构的处理问题。本文作者发现译者对原文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处理,有漏译情况,其中的情节结构的缺失对译文的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认为对于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译者来说,恰当地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体特征关系到翻译成效。论文作者希望对《生死疲劳》译本文体学的研究可以丰富文学翻译研究,并对原文文体风格与译文文体风格的相互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也希望本文对当代中国文学如何传播到西方提供某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