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对象是发行于1919年至1920年间的民国杂志《新中国》。文章的研究重点在杂志中反映的中国知识界提出的各种建设“新中国”的方案。《新中国》发行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时值中国社会巨变与世界利益重新洗牌,因此杂志中讨论的话题所涉及的内容更为错综复杂。《新中国》对当时中国社会改革与重建的讨论从地域来说可分为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即国内政治经济文化革新与对外国家利权的争取;从涉及改革内容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体制改革和思想文化改革,即上层的政治经济体制革新与社会上的文化思潮和文化教育的建设。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从《新中国》杂志文本的三个层面入手,分析文章中体现的关于社会构建的不同方案。第一部分是对《新中国》主要的作者群与时代背景的分析。经统计,《新中国》的编撰者与文章作者多来自北京大学,因此所刊登的文章对时事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分析会多从学理与文化思潮出发,侧重学术性的探讨和研究。其发行的时间又正介于国内社会动荡南北纷争与欧战结束巴黎和会召之中,这本杂志的时效性和政治性色彩要显得突出一些。作者们评论的角度也更丰富更多元。第二部分是关于杂志中体现出的如何改革中国社会体制的各个方案。《新中国》发行于中外两个有重要历史影响的和会召开期间。国际上巴黎和会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确立帝国主义统治“合法性”的媾和会议。中国人首次作为世界战争中的战胜国出席会议。一开始,中国对西方列强满怀希望,期待可以凭借战胜国的身份争回国家利权。然而由于列强召开这次会议的本质就是重新瓜分势力范围,其背着中国出卖中国的国家利权。这一举动引起了中国人民全国上下一致愤慨。这一转变使国人对中国的自强之路有了更深更理性的反省与认识。几乎同时期进行的第二次南北议和,它作为处理辛亥革命遗留问题的民主和平会谈,肩负了制定一部真正民主平等的资产阶级性质国家宪法,并在此基础上筹备资产阶级民主新国会的重大责任。这场会议本质上来说是一场南北军阀商谈和解的会议。与会双方为求妥协,地方裁兵与地方自治建设成为会议的另外一个重要话题。第三部分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对未来中国的建设提出的一些主要方案。清末以来,新旧交替,社会思潮与文化交流变动激烈。一方面人们希望改革落后的旧文化旧思想,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大量迅速传入,人们在如何借鉴西方优秀文化成果来营建本国新文化的道路上难免争议颇多,遇到的阻力也多。从文化的载体——文学中文言与白话之争,到新旧学派的争潮;再到涉及男女社会地位与两性关系的女权运动,国人该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式文化,成为放在知识界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最后,总结了《新中国》的文章内容与本文上述内容,并简单归类。总结分类的依据是不同作者如何利用自身的知识构成与研究成果,从不同的学术或运用角度,为“新中国”的强国富民之路探索更合适更高效的科学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