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探讨、社会事件解读和历史事件回忆等涉意识形态网络舆情信息影响着公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在数字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涉意识形态舆情信息的影响力日益凸显,网民通过阅读转发与评论进行信息传播与再生产,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强烈冲击。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涉意识形态舆情信息传播的动力机制是怎样的。这一探究可以为构建网络意识形态舆情演变、扩散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为有效治理和科学应对提供有益思路。本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基于双路径模型(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分析了以价值认同、信息内容、情感共鸣、信息源权威等为内涵的认同感知,和以信息热度、评论热度及新颖度为内涵的热度感知,两条路径影响着网民的涉意识形态信息传播行为。其后,研究者通过定性访谈,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归纳影响网民涉意识形态舆情信息传播的核心概念与路径。将受访网民的话语文本通过三个编码步骤确定两个选择性编码,一个是认同感知(信息内容、价值倾向、情感流露、信息源权威),另一个是热度感知(信息热度、评论热度、新颖性),并提出两个扎根理论:第一,涉意识形态网络信息能够唤起网民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时,网民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知,会激发起网民的再传播意愿;第二,涉意识形态网络信息的热度、评论热度和新颖度,对网民的热度感知影响显著,吸引注意力后将诱发羊群效应,短时改变网民既有观念,激起再传播意愿。基于这一框架,本文设定了理论假设,采用对拟检验的变量进行了操作化和问卷编制。基于回收的295份有效样本,通过AMOS软件分析发现结果不支持信息源权威对认同感知,进而对网民传播行为存在显著影响,而其余假设都在检验中被证实。本研究发现:首先,信息内容、价值倾向、情感共鸣对网民的认同感知影响均大于信息源权威对网民的认同感知影响,引起广泛关注度的发帖通常代表着网民具有的情感态度,从心理不对称法则的角度来看,民众更加偏向于相信不好信息的来源更加可靠。因此,信息内容、价值倾向、情感共鸣更能影响网民的认同感知。其次,在涉意识形态舆情信息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网民之间频繁互动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而具有新颖包装的信息更容易获得青睐。经过互动交流,话题热度上升并且形成了自我强化和羊群效应,不同网民的见解发表相互导致正反馈,慢慢形成了网络舆论场里的共识。本文创新点包括在研究方向选取(涉及意识形态舆情)、研究方法利用(定性+定量实证研究)和研究发现(信息源权威性没有显著影响)三大方面。政策建议包括国家层面加强价值引导和科学应对涉意识形态舆情信息,个体层面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