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健全区域互动机制、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以大城市为龙头,统筹规划,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的区域发展举措。区域互动与“重点新城”的发展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环大亚湾城镇带作为惠州市的滨海新区,其开发建设对于突破惠州经济发展障碍,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意义重大。
环大亚湾城镇带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应充分、合理利用地区的优势资源,更应符合惠州产业发展的方向。因此,惠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便成为该地区产业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惠州市经济发展存在三个需要解决的结构性问题:有形资本投入不足;制造业结构明显失衡,产业关联度低;第三产业严重不发育。突破这三个结构性障碍成为环大亚湾城镇带产业发展的历史责任。该地区拥有天然深水良港、天然大吨位航道、便捷的立体式交通网络、毗邻深圳、香港的地缘优势、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是发展重型工业和旅游业的理想地区,而重工业和旅游业发展又恰恰能够帮助惠州突破上述的三个障碍。
根据对外部需求和内部动力的充分分析,环大亚湾城镇带应建立以石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电子工业、传统加工业为支柱产业,服务业为关联产业,农业为基础产业的综合性产业结构。同时以结构升级和关联发展为原则优化现有产业的部门结构,形成各产业协调互动,不断优化的发展局面。根据所确定的产业发展路径规划产业的空间结构,使产业合理地落实在地域空间上,并以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城镇体系的完善和进步。并且,根据各乡镇发展现状及其关系,还应在区域整体层面架构完善的区域协调机制,从而保证该地区能够在区域协调、产业协调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环大亚湾城镇带产业协调发展研究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把资源与动力放在整体区域层面上加以考虑,避免了各地方争抢项目、盲目竞争的不利局面,把区域协调与产业协调放在区域发展的核心地位,对于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