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关注、政治博弈和外交谈判的焦点问题之一,伴随着碳排放的争议与辩论并没有因为巴黎协定的达成而停止。其中,争论主要围绕着开放经济系统展开,如供给和需求耦合关系下,生产者和消费者排放责任之争;生产阶段及工序分工日益深化的开放经济下,中间品贸易渠道的间接碳排放测度和归属的难题;开放经济带来碳泄露的负外部性,同时对各国利益分配具有正面影响,如增加值的流动,脱离碳排放源自经济活动的本质仅谈论碳排放本身可能引起贸易政策与气候政策的内在冲突。因此,从供给和需求、中间品和最终品、碳排放和增加值、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单元贡献和因素贡献的多维度视角识别和分解全球碳排放的经济活动特征对于厘清减排责任和贡献、开放经济下减排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别于传统视角的碳强度和开放经济下的碳排放研究,本文基于ICIO(Inter-Country Input-Output)模型,考虑到多维度视角构建了多种类型的碳强度指标。利用WIOD数据库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1995-2009年的全球和41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类碳强度进行测算。区别于碳排放分解研究中仅对驱动因素进行分解,本文除了基于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方法分解碳强度外,还基于针对强度指标的贡献率分解方法分解碳强度变动的单元贡献,具体而言,分解了各国对全球各类碳强度变动的贡献,以及开放经济与否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碳强度变动的贡献。测度结果表明全球碳强度更具有收敛特征。因此,对碳强度约束作为减缓气候变化中的衡量指标的强调可能有利于达成全球层面的减排协议。HCI(高碳强度)国家和LCI(低碳强度)国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碳强度呈现显著差异,仅以生产者视角核算LCI国家的碳强度时将会低估其责任且高估其对全球强度减排的贡献,HCI国家则相反。当然,仅以消费者责任为依据,将会忽视了 LCI国家对全球内需、出口品等供给视角下的碳强度下降的完全正向贡献。供给和需求耦合关系下,生产与消费共担责任的核算标准对于构建公平、可持续的国际气候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HCI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位置、方式和资源禀赋决定了其内需碳强度通常大于消费者碳强度,进口品碳强度小于出口品碳强度。此外,经由贸易的环境成本特别是中间品贸易的远高于不经由贸易的,并且国际贸易渠道相对于非国际贸易渠道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碳强度下降的贡献十分微弱甚至为负。这也意味着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碳强度的下降也会为全球留下更多的减排空间。而HCI国家碳强度的进一步下降将会是全球强度减排的另一个关键,研究发现全球碳强度的下降完全是由LCI国家贡献的,HCI国家一定程度上拖累的全球的绿色经济转型。因素分解结果显示增加值结构和能源结构分别抑制中国、俄罗斯这样的LCI国家碳强度的下降,美国和日本这样的HCI国家进口品碳强度由于能源强度效应和排放因子的负影响并没有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