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蜱类是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传播多种人、畜疾病,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带来极大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各类疾病的病原体不但能在蜱体内发育,还能在其体内长期保存病原体并保持其感染力。在传播病原体的过程中,蜱类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蜱媒疾病的流行特点,同时也是制定蜱类综合防治对策和预防蜱媒性疾病的科学依据,因此对其生态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和流行病学意义。本研究以我国分布广泛的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Neumann)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工布旗法、宿主体调查、可控自然环境、生物地理学、统计学等生态学及其交叉学科的方法,在河北省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自然条件下长角血蜱栖息地、非寄生阶段季节动态、寄生阶段季节动态和可控自然环境下的生物学特性等生态学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对于阐明长角血蜱的生态适应对策,研究蜱媒流行病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并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中选取草丛、灌丛、阔叶林和针叶林4种生境类型,对长角血蜱各时期栖息地进行调查。数据显示,长角血蜱的主要生境为灌丛,草丛和阔叶林内也有分布,但在4种生境类型中所占比例较小,针叶林内未见有分布,因此,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以灌丛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以灌丛的调查数据为准,对非寄生阶段长角血蜱季节动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长角血蜱每年3月上旬开始活动,寻找宿主,10月中旬从植被上消失,3个虫态的世代发生有重叠现象。其中幼虫在6月下旬开始活动,到9月上旬达到季节高峰,10月中旬消失;若虫在4月上旬开始活动,到5月上旬达到活动高峰,9月中旬从植被上消失;成虫在3月上旬至9月下旬都有活动,其季节高峰在7月上旬,9月下旬成虫从植被上消失。采集的成虫雌雄性比为0.85:1。3、采用宿主体调查法,对寄生期长角血蜱季节动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年都可在羊体上发现长角血蜱。幼虫在羊体上出现的时间为7月上旬,10月中旬自羊体上消失,9月上旬达到数量高峰;若虫在3月中旬开始活动,高峰期出现在4月下旬,9月上旬自羊体上消失。在整个调查期间,在宿主体上都能发现长角血蜱成虫,7月中旬为成虫的季节高峰月,其中雌虫只在4月上旬至10月上旬寄生。整个调查期间,雌虫与雄虫的性别比例为0.43:1。4、对长角血蜱各发育期在宿主体上的寄生部位及不同部位寄生比例的调查结果显示,长角血蜱在羊体的寄生部位主要有耳部、腹部、下颌部、眼睑部、鼠蹊部和腋下,耳部所占比例最大。各阶段不同部位的叮咬数量所占比例不同。5、野外可控环境下,长角血蜱完成其生活史需155.7d。卵的孵化期为41.5d;幼虫吸血前期、吸血期和蜕皮前期分别为2.9d,4.1d和27.6d;若虫吸血前期、吸血期和蜕皮前期分别为1.9d,3.6d和39.5d;成虫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分别为3.3d,5.7d,10.0d和15.6d。吸血前后的增重倍数在幼虫、若虫和成虫分别为:17.0、12.1和102.6倍;饱血的幼虫、若虫和成虫死亡率分别为5.3%,52.3%和20.0%。雌虫饱血体重与产卵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6641,p<0.05)。雌虫的生殖效率指数为9.44,生殖适合度指数为9.11。发育为雌虫的饱血若虫的体重明显大于发育为雄虫的体重(r=0.5991,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