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Ⅱ型尺骨茎突骨折(USF)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对桡骨远端骨折(DRF)合并Ⅱ型USF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延边医院骨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间住院收治的53例A2、A3型DRF合并Ⅱ型USF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最大至85岁,最小至23岁;平均年龄为56.4岁。将患者依据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是否手术固定分为固定组(27例)与非固定组(26例)。所有患者桡骨远端骨折统一采用掌侧锁定钢板进行ORIF。固定组采用克氏针联合可吸收线“8”字张力带固定法将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进行固定,并以达到解剖复位为标准;而非固定组未处理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两组病例随访时根据影像学结果(腕关节X线正侧位)记录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并记录腕关节活动度(屈伸、尺桡偏、旋前旋后)及并发症。术后随访12-36个月,末次随访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表以及DASH上肢功能评分表进行评分并对比分析。结果:1.53例患者因患者个人原因失访13例,最终成功获得随访患者40例(固定组21例,非固定组19例)。2.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固定组与非固定组术前较术后、末次随访的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高度有统计学差异(固定组P<0.001,非固定组P<0.005),术后较末次随访掌倾角、尺偏角以及桡骨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3.通过末次随访用量角器测出固定组与非固定组的屈伸、尺桡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后,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19%,非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53%,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Gartland-Werley评分固定组优良率为85.7%;非固定组优良率为52.6%,有统计学差异(P<0.05)。DASH评分固定组34.57±3.36分;非固定组41.79±4.21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Ⅱ型USF切开复位内固定对DRF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2.Ⅱ型USF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降低DRF术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