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腔隙性脑梗塞患者VCI的发病率,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VCI之间的关系,并分析VC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97名非心源性因素所致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在本次发病后2—3周内(平均17.5±3.5天)接受简易智能量表(MMSE)和临床记忆量表(CMS)甲套的测试,根据Wentze制定的VCI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VCI组(研究组)34名和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63名。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CED-S、HIS、NIHSS、ADL评测,询问烟酒史、家族史、进行伴发疾病评分和既往病史评分,在入院24—36小时内完成头颅MRI检查、心电图检查,测量血压,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脂、全血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并进行颈动脉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2D-CDUS)检查判断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所得资料采用计算机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腔隙性脑梗塞患者VCI的发病率(35.1%)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5%);腔隙性脑梗塞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VCI的发病率(44.6%)明显高于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21.9%),P<0.05。2、腔隙性脑梗塞V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73.5%)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49.2%),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3、颈动脉二维彩色多普勒(2D-CDUS)检查,VCI组双侧CCA内径7.61±0.88mm、ICA内径6.43±1.14mm、CCA内膜中膜厚度(IMT)2.12±1.28mm、ICA内膜中膜厚度(IMT)1.89±1.07mm、斑块积分(PS)5.12±3.86分,认知功能正常组分别为8.18±1.06mm、7.08±1.19mm、1.49±0.78mm、1.33±0.74mm、2.83±3.97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VCI组颈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百分率为41.2%、23.5%、8.8%,认知功能正常组颈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百分率为38.1%、9.5%、1.6%,VCI组中、重度狭窄率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斑块发生位置和斑块性质无明显组间差异(P>0.05),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和颈内动脉(ICA)起始段常见,均以不稳定性软斑为主。4、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者比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在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临床记忆量表(CMS)测试的记忆商(MQ)、总量表分、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人像特点联系回忆项的等值量表分上表现出更差的得分(P<0.05)。5、将代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两项指标:颈动脉斑块积分(PS)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与MMSE、CMS量表各项得分之间进行相关分析,颈动脉斑块积分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均与MMSE和CMS量表各项得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且随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增加CMS量表总分越低,二者呈线性相关。6、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VCI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最终进入方程的是TG、LDL-C、全血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和颈动脉斑块积分、颈动脉狭窄程度。【结论】1、腔隙性脑梗塞患者VCI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腔隙性脑梗塞V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2、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VCI的发生密切相关,指导临床工作应重视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3、高粘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血脂代谢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包括斑块形成和动脉管腔狭窄均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的积极干预,有利于降低VCI发病率,阻止VCl的进展程度和减少VD的发生。